本規劃區域范圍包括江西、湖南兩省24個縣(市、區),其中有23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市(以下簡稱片區縣),有1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23個革命老區縣(市)。
自然條件
規劃區域地處羅霄山脈中南段及其與南嶺、武夷山連接地區,國土總面積為5.3萬平方公里。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類型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無霜期長,降水豐富,年均降水量1414-1866毫米。該區域是長江支流贛江和珠江支流東江的發源地,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補給區。森林覆蓋率為72%。
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末,總人口1170.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947.6萬人。當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0614元,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621.9元,分別是2001年的3.2倍和3.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778.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175.4元,分別是2001年的2.6倍和2.0倍。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33.8:31.0:35.2調整為2010年的20.5:42.1:37.4;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20.5%提升到2010年的30.7%。京九等鐵路和大廣、濟廣、廈蓉、泉南等高速公路,以及贛州黃金機場、井岡山機場等,為構建該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奠定了基礎。
2001至201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從91.7%提高到96.8%,青壯年文盲率從1.82%下降到1.02%,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7.1年增加到8.5年。每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為79人。所有鄉鎮都建立了衛生院,85%的村建立了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1.9%。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逐步推廣,2010年參保人數達157.6萬。農村低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發展優勢
區位優勢明顯。該區域連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長株潭城市群和海峽西岸經濟區,鄰近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內地連接粵港澳與廈漳泉地區的重要通道,直接面向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消費市場,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明顯區位優勢。
特色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富集,鎢和稀土、鉭鈮等稀有金屬儲量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紅壤分布廣泛,光熱充沛,生物物種多樣,森林覆蓋率高,發展柑橘、油茶、毛竹等特色農林產業條件優越。革命遺址眾多,有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誕生地瑞金等紅色旅游勝地,紅色文化積淀深厚,老區精神影響深遠。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炎帝陵等文化古跡具有重大影響,客家文化源遠流長。
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礦產資源采掘與深加工、機械制造等產業基礎較好、優勢日益突出,旅游業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業逐漸形成品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各類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物流等配套服務能力逐步提高,承接產業轉移進程明顯加快。商品意識傳統深厚,縣域經濟活力增強,城鎮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區域經濟已進入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
貧困狀況與特殊困難
農戶收入水平低,老區振興任務重。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3.6%;1274元扶貧標準以下農村人口有97.1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0.2%。農村危舊房多,土坯房比重大。大部分農戶家底薄、積累少,自我發展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受歷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5.7%,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薄弱,瓶頸制約明顯。交通運輸能力不足,高速公路發展滯后,國省干線公路技術等級不高,縣鄉公路網絡化程度低,6.7%的行政村不通瀝青(水泥)路,自然村(組)出行條件差。輸變電設施建設滯后,電力供應能力不足,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弱。4.7%的自然村不通電,10.3%的行政村未完成農網改造。中小河流治理任務重,病險水庫較多,防洪設施薄弱,部分農戶飲水安全問題突出。
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足。2010年,人均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三項支出為1005.3元。普通中小學教育師資力量薄弱;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少,專業設置不合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醫療衛生條件差,婦幼保健力量弱,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不足,15%的行政村沒有衛生室,17.8%的村衛生室沒有按照合格村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不足。
山洪地質自然災害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任務重。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潛在風險大。該區域是贛江、東江和湘江等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環境污染防治任務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