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專家鐘彩虹(右),現場指導蒲江村民獼猴桃種植技術。王振紅攝
科技先鋒的精準扶貧力量
蒲江模式的巨大成功,讓更多的貧困山區知道了科技扶貧的魅力,也讓大家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而這個希望之火點燃者正是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科研團隊。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主圃主任鐘彩虹,長期堅守在獼猴桃科研開發一線,深入田間地頭,是位產業扶貧工作的“技術先鋒”。
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指導建設的萬畝示范基地——蒲江復興鄉國家級獼猴桃標準化核心示范園內,鐘彩虹耐心地指導村民吳蓮英采摘獼猴桃,傳授種植技術。村民夏存明告訴記者,“家里種了60畝獼猴桃,其中40畝‘金艷’,出園價3.5元,種了6年;20畝‘紅陽’,出園價9.5元,種了8年。去年‘金艷’收了10萬斤,‘紅陽’收了3萬斤。初期每畝投入3000多元,使用鴨糞,都是有機肥。” 夏存明的女兒夏娟說,“種了獼猴桃后,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家里有四輛車,貨車小車都有。”
看著滿園的獼猴桃,想起科研人員多年的付出和努力,鐘彩虹有諸多感慨,她向記者介紹說, 1978年開始,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開展了對獼猴桃屬植物長達38年的全面系統研究,不僅建成了國際上最大、最豐富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圃,在獼猴桃分類學研究、野生資源評價及利用、雜交育種等領域也成為世界公認的獼猴桃研究中心。
在國內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扶貧的道路上,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科研團隊加強與地方政府和各級企業、合作社的合作,重點在四川蒲江、彭州和都江堰,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和六枝縣)、畢節市大方縣,安徽金寨、湖南花垣、湖北浠水、丹江口市等。
“十多年來,我們的團隊在全國獼猴桃產區建立核心標準示范基地12個,涉及8個國家級貧困縣、1個省級貧困縣。我們已將獼猴桃產業遍植在中國大地上,從南到北,自西至東,足跡遍布四川、貴州、湖南、陜西、湖北、福建、浙江、江西等10余個省份,累計多媒體上課近300次,編寫PPT培訓教案50余份,培訓中層技術人員6000余人次,基層一線田間操作人員4.2萬余人次,獼猴桃新品種‘金艷’、‘東紅’等累計推廣種植面積21萬余畝,配套新技術累計推廣普及68萬余畝,進入結果期的農戶,畝收入1.5-4萬元,十年累計產值100億元以上。” 鐘彩虹自豪地說。
蒲江村民采摘獼猴桃。王振紅攝
蒲江獼猴桃園。王振紅攝
四川陽光味道果業公司獼猴桃分揀線。王振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