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丹桂飄香,扶貧正當時,岑鞏縣2016年扶貧產業發展現場觀摩會正式拉開帷幕,以觀摩促總結經驗、以觀摩促進脫貧、以觀摩提質增效。
“這個項目選擇得好,充分利用了當地優勢資源,我們鄉也有這樣一片水域,到時候還得專程再來這里‘取經’,”看到凱本鎮芭焦沖村依托該村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發展水產養殖成效顯著時,養橋鄉黨委書記張帆豎起大拇指。
“是的、是的,這個點一定還要來看一回,這個‘支部帶實體、強村帶弱村、能人帶貧民’的‘三帶’扶貧模式很好,示范帶動、扶貧成效很明顯,到時候還希望何書記多多指導”,參加本次觀摩會的各鄉(鎮)主要領導都夸贊說。
凱本鎮芭焦沖村,屬于典型的山區一類貧困村,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231戶882人,其中貧困戶96戶315人,貧困發生率為35.71%。
該鎮通過積極推廣“黨社聯建”模式,依托該村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建設生態特色水產養殖扶貧產業園,規劃面積350畝,目前已開挖建成魚塘200畝,形成“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引領貧困群眾走上“抱團發展、盡快脫貧”的快車道。目前,該合作社吸納46戶貧困戶,社員達172人。
“今年的扶貧產業項目現場觀摩會,我們不看規模,主要看‘扶貧模式’,是怎么與貧困戶之門建立的利益連接,大家要不斷總結提煉、查找不足,相互促進,最終形成全縣可‘可學習、可推薦、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 這是此次觀摩會的第一站,出席本次觀摩會的縣委副書記羅祖新現場要求大家。
岑鞏縣天馬鎮,位于岑鞏縣中部,該鎮轄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92個村民組,總人口6297戶23934人,經過幾年扶貧攻堅工作,目前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80戶3523人,貧困發生率為14.72%。
“窮”則思變,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該鎮通過認真思考、積極探索、不斷總結,以“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為總要求,充分考慮貧困戶發展思路不清、發展資金匱乏、自主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實際,探索總結出“四管四結合”(四管:政府統管、企業主管、支部監管、群眾托管;四結合:長效與短效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產業與市場相結合、扶貧與旅游相結合)扶貧新模式,為該鎮脫貧攻堅工作打開了新局面。
天馬鎮扶貧產業園就是該模式的最好應用,“該扶貧產業園由政府主導,由岑鞏縣山種苗圃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實施,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由公司出資,群眾用土地入股,合作社負責管理,利潤按照四六分成(公司占六成,農戶占四成)。村級合作社所得利益,一部份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剩余部份全部用于股民利益分成。目前,合作社現在社員92戶430人,其中貧困戶8戶35人,土地面積2380畝,現完成苗圃植苗400余畝,共有綠化苗木24個品種,達36萬株,還發展林下養雞5000羽。”天馬鎮黨委書記蔣大伍向觀摩會成員介紹園區實施情況。
“產業扶貧發展,天馬鎮探索創新提出了“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管四結合”的產業扶貧路子,成為了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岑鞏縣政府分管副縣長吳朝令指出。
觀摩會分為兩天,在全縣11個鄉鎮開展,在這兩天時間里,參會人員一路走一路看,印入眼簾的一處處豐收景象,各個鄉鎮都切實根據實際,圍繞著該縣“六大主導產業”來抓扶貧產業發展,都總結出一系列好的經驗和做法,措施精準、效果明顯,如羊橋鄉“四模式促三變”、天星鄉的“五個精準扶貧+”、龍田鎮的“支部+合作社+貧困農戶”等模式,切實的保障了貧困戶收益,拓寬了貧困戶的收入渠道,穩定是貧困戶收入來源。(貴州省岑鞏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