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一区二区,日韩成视频在线精品,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這家企業靠什么在沙漠扶貧30年

發布時間: 2017-03-07 20:03:54 | 來源: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 | 作者: 辛聞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治沙扶貧,億利資源集團,生態扶貧,庫布其沙漠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趙有祿是村里的貧困戶,夫妻二人又沒有正式工作,通過給企業打臨工,夫妻倆從最開始每天掙25元一直干到每天掙150元,積少成多,苦盡甘來。家里供出一個大學生,兒子成家立業,眼盼著好日子有了奔頭,禍不單行,趙有祿的老母親得了癌癥,治病搭上了全部家當,東拼西湊的一筆錢花了個精光,還欠下一大筆外債。

欠債的日子不好過,趙有祿在億利找到了一份種樹的工作,他感概萬千:“感謝億利給了我種樹掙錢的機會,今年我一定好好干,爭取早日把老母親治病借的錢還上。只有吃過苦頭,才能嘗到甜頭,我的日子會好起來的。”

趙有祿口中提到的億利,就是在庫布其沙漠成長起來,帶動庫布其沙區10萬百姓脫貧的企業:億利資源集團。

沙區生態環境有了怎樣的變化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像趙有祿這樣的貧困戶有很多,億利資源在沙漠公益性投資30億元,使庫布其沙漠出現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綠洲,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到2015年,庫布其沙塵天氣比20年前減少95%,年降雨量增至300多毫米,100多種野生動物重現沙區。生態修復為沙區農牧民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年,流沙快把村子占了,一到春季,三天兩頭地刮‘黃風’。”1992年,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七社的王連斌為了躲避沙害,被迫舉家外遷謀生。他回憶,由于環境惡劣,生活艱難,當時社里的20多戶人搬走了近一半。

兩年前,他和老伴又返回了家鄉。七社周圍草木縈繞,莊稼繁茂,流沙已不見蹤跡。“環境好了,回來還能搞旅游,或者給億利集團打工,在外面掙的錢除去開銷,不一定比家里多。還是在家里好啊。”外遷的村民陸續回歸,社里現在增加到30多戶。

生態產業怎樣帶動沙區脫貧

億利資源先后投資380億元,在修復庫布其沙漠的基礎上,以多種方式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一是在全國率先實施資產收益扶貧,大約3000名農牧民把151萬畝荒棄沙漠轉租給億利集團,人均收入16.6萬元。另外有93萬畝農牧民承包的沙漠入股億利,按30%的固定比例分紅。

杭錦旗巴音烏素嘎查牧民吉仁門肯家里原有3000多畝草場,由于沙化嚴重,2009年被列為禁牧區,一家人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后來,沙地通過流轉租給了億利資源集團,自己也在集團的指導下,學會了種甘草,過去7年已累計收入近30萬元。

二是發展以甘草為主導的健康產業。“農牧民有一句順口溜:種下甜根根,拔掉窮根根。應用平移栽培法,一株甘草約能綠化十幾平方米,用3年左右的時間,幾十棵甘草可將一畝沙漠改造成良田。每畝甘草每年的收益在400元左右。”甘草種植技術人員王文全介紹。

億利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公司負責種苗供應、技術服務、訂單收購“三到戶”,農牧民負責提供土地和種植管護。甘草3年后長成,由億利加工成復方甘草片、甘草良咽等高附加值健康產品銷售。截至目前,億利集團甘草種植面積累計達220多萬畝,帶動5000多人脫貧致富。

三是在沙漠治理中為貧困農牧民提供就業機會,先后組建232個治沙民工聯隊,5820人成為生態建設工人,人均年收入達3.6萬元,一人治沙,全家脫貧。

四是產業直接帶動,786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服務業,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517戶農牧民實行標準化養殖和規模化種植,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產業的發展,機會的增加,大量農牧民子女大學畢業生和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紛紛返鄉創業就業。

同時,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億利集團投資1.2億元,與杭錦旗政府共建集幼兒園、小學、初中、職業高中為一體的寄宿制億利東方學校。企業還每年提供100萬元的專項基金,用于獎勵教師和資助貧困學生。目前,在校生規模達31個班、1300多人。

生態產業扶貧帶來了哪些回報

昔日飛鳥難越的不毛之地,經過30年治理,如今處處是綠洲。億利在保護沙漠生態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的適度開發沙漠生態產業帶動沙區農牧民脫貧,收到了三個寶貴的回報。

一是生態回報。庫布其70%的區域得到了治理,沙漠變綠了,綠土地增加了,沙塵暴減少了,生物變多了,氣候改善了,創造了近5000億元的生態資本,率先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和實惠。

二是社會回報。沙漠變綠洲喚起了沙漠人民綠色的希望和生存的信心,他們從沙漠生態產業中找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勁頭更足了。十年間,這里沙區農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6年的4997元,增加到2016年的15454元,增幅209%。昔日的“濫墾亂牧”戶、“上訪滋事”村,變成一個個“致富帶頭人”、“民族團結戶”,“鄰里互助村”,人民安居樂業了,社會也和諧穩定了。

有一位在庫布其的牧民洪永驅,他依靠在沙漠種草莓致了富,問及為什么自愿帶著鄉親們做草莓種植,他說:“我出生在庫布其的邊緣,從小生活過的不好,現在有了一技之長,我就要努力掙錢,自力更生,還要帶動鄉親們致富,不能伸手向別人要、等著別人給。”

三是財務回報。“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沙漠里培育起“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為一體的上千億規模的沙漠循環經濟產業鏈。僅沙漠里的甘草產業,年產值就達到了50多億元。

如何破解生態扶貧難題

生態扶貧應該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最難啃的硬骨頭,目前主要存在市場化程度還不是太高,參與的企業不是很多,而且生態產業集群效應沒有形成,規模化也沒有上去。因此,要打贏生態產業扶貧攻堅戰,必須實現“三化”。

一是市場化。打仗要講究兵法,生態扶貧也要按市場化規律辦事。“政府、企業、老百姓”必須三方互動,形成三方合力發展生態產業。政府出臺政策支持生態產業發展;企業把商業做成事業,從單純追求經濟財富轉變為創造生態財富;老百姓市場化參與,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生態和薪水兩方面的回報。三方合力實現綠富同興。

二是規模化。要發揮大兵團作戰優勢。我國西部地區現狀是沙漠面積大、分布較廣、沙漠化危害嚴重,全國沙漠化總面積260多萬平方公里。靠個人或者小團體的單打獨斗、游擊戰是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的,只會是勞民傷財。只有規模化、產業化,才有可能打贏治沙扶貧戰役。政府使用包括PPP項目打包的模式,支持生態企業規模化治理沙漠。

三是多樣化。要打贏大戰役,十八般兵器得樣樣齊全。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生態補償“一起推進”,林下經濟、生態體育、沙漠旅游、沙漠康養等“多元互動”,帶動農牧民參與其中,找到獲得感。

生態治理是“水”,治貧扶困是“舟”。生態產業扶貧是對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西部地區,最有效的、最精準、最持久的扶貧手段;也是西部地區人民群眾渴盼已久,最容易接受的扶貧手段;更是國家得生態、老百姓得實惠,一舉雙贏的扶貧手段。

目前,我國待脫貧的4000多萬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的荒漠化、石漠化和鹽堿化等生態脆弱地區。僅西部沙漠,貧困人口占到了全國的1/3。治貧必先治沙,脫貧必先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施精準扶貧“五個一批”工程,把生態補償扶貧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在視察河北張北縣時,進一步要求把生態補償扶貧做為雙贏之策,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生態就業,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又增加貧困人口就業收入。這對于億利所做的生態產業扶貧來說,既是一份動力,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