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日孜窩孜”夏牧場,喀拉塔什其木干村村民阿依古麗·博熱瓦依拿著點燃的牛糞回家生火做飯(7月21日攝)。
每年六、七月間,生活在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腳下的克孜勒陶鄉喀拉塔什其木干村的牧人們便會騎著馬和毛驢,帶上全部家當,穿越溝壑深谷,踏行古絲路的狹長牧道,追尋人畜賴以生存的“世外桃源”。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溝壑間卻隱藏著一條條古代商旅的貿易通道,其中一條便通往喀拉塔什其木干村牧人們的“世外桃源”——地處海拔4100米的“鐵日孜窩孜”夏牧場。要想到達這里,需從克孜勒陶鄉進山,翻越一座海拔4000米的高山,再穿越一處峽谷。一路上巨石密布、路面濕滑,要翻山越嶺、淌河過橋,實不辜負“鐵日孜窩孜”在柯爾克孜語中“難覓之境”的意思。
經過近10小時的艱苦跋涉,牧民們終于抵達“鐵日孜窩孜”夏牧場。這里綠草正勁,花開遍野,遠遠望去,猶如一塊毛毯掛在半山腰上,背后的慕士塔格峰云霧繚繞,幾處灰白色氈房升騰起縷縷炊煙。然而,仙境一般的“鐵日孜窩孜”夏牧場卻像一座“孤島”——不通路、不通電、不通網,沒有手機信號,大多數孩子在鄉鎮和縣城讀書,只有在寒暑假時才回到村里。喀拉塔什其木干村的195戶牧民有132戶是貧困戶,年收入不到2500元,是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的深山特困區域。為了讓他們擺脫貧困,當地政府決定到2020年,將這里所有貧困戶分批搬遷至阿克陶縣縣郊,為他們提供免費住所和蔬菜大棚,并通過勞務輸出、就地就業等方式幫助他們增收致富。盡管舍不得深山家鄉,但這個決定還是得到了村民的認同和支持。變化的是生活方式,堅守的卻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樣惡劣的環境里我們都能生存下來,下山重新開始完全不同的生活我們也能慢慢適應。”30歲的村民買買提·霍加說。
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