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的周善紅始終堅持“五大發展理念”,秉持“富不忘本、飲水思源”的樸素情懷,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事業中。
周善紅走訪揚州郭村貧困戶
周善紅現任民營企業、江蘇萬順機電集團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全國貧困村結對幫扶行動工作組副組長。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創業之星、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創業之星等稱號。
周善紅始終堅持“五大發展理念”,秉持“富不忘本、飲水思源”的樸素情懷,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事業中。2014年起,周善紅率先實踐、帶頭示范,并與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全國貧困村結對幫扶行動工作組組長、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合作,組織和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在一些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探索出一條發展產業、扶持創業、帶動就業“三業”聯動、精準扶貧模式,先后投資3000多萬元在福建省壽寧縣下黨村創建“定制愛心茶園”、在陜西省富平縣漫町村成立滿塬紅花椒農業合作社、在江蘇省揚州市張倪村興建1000多畝現代有機農業種植基地,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幫助53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投入1000萬元為56個國家級貧困縣培訓1000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和500名扶貧創業導師,目前300多人成功創業;在江西、陜西、福建、廣西、甘肅、河北等地貧困地區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其中3000多名貧困人口在萬順集團就業有穩定收入而脫貧。
周善紅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創新“三業”聯動精準扶貧模式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增收致富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周善紅在富平工作期間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讓貧困地區和群眾有了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周善紅一直認為,貧困地區要“靠自己骨頭長肉”,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脫貧之路。扶貧工作的“第一要務”要讓貧困地區“骨頭長肉”,就是要發展產業,以產業發展帶動百姓脫貧致富。
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是一個革命老區,也是習總書記任寧德市委書記期間親自掛點和長期牽掛的貧困村。全村人靠山吃山,依靠種植臍橙、錐栗、茶葉等,2013年的人均純收入僅為4000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周善紅調研發現,下黨村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濕潤,生態環境好,非常適宜茶葉生長,但由于交通、銷路等因素制約,當地農民種茶積極性不高。他以企業家特有的眼光分析認為,茶葉種植是下黨村的傳統產業,也是富民產業,下黨村要實現脫貧,就必須放大茶葉種植優勢。于是,他提出了“種植先行、項目引領,商貿推進、強村富民”的發展思路,獨具匠心地創建了全國首家“定制愛心茶園”——只租茶園不賣茶葉,企業或愛心人士簽訂茶園認租合同,由村里將認租茶園的茶“定制”給他們,并打響了“下鄉的味道”茶葉品牌。目前,“定制愛心茶園”規模達600畝,吸引了10多名愛心企業家和愛心人士前來認租茶園。由于有了投入和銷路,下黨村農民發展茶業的積極性高漲,每畝效益也由過去的240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僅此一項就為當地農民每年增加純收入200萬元。2016年全村集體收入近23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1000元,實現了脫貧階段性目標。
“輸血”不如“造血”。通過在下黨村的扶貧實踐,周善紅總結出一條經驗:打勝脫貧攻堅戰,必須根據貧困地區的自然環境、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綠色產業,使其成為當地脫貧、群眾致富的“搖錢樹”。
2016年,在全國總工會組織的勞模企業家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座談會上,周善紅與陜西省富平縣政府簽訂合作協議,結對幫扶該縣老廟、到賢、曹村三個鄉鎮摘掉貧困的帽子。針對當地花椒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等實際情況,周善紅因地制宜在老廟漫町村成立滿塬紅花椒農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推動當地花椒規模種植達到1000畝。投資400萬元興建了花椒烘干廠和煉油廠,對花椒等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實現每畝花椒種植增收1500元,帶動周邊村鎮貧困人口2000多人增收脫貧。同時,一期投資350萬元,進行紅色旅游資源綜合開發,目前,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實施中,預計每年可為當地帶來旅游收入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