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六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圖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聶常虹發言。周曉伍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 實習生閻文青)“耕地是最寶貴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生產要素。保護耕地關系著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6月3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聶常虹在第六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表示。
她指出,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耕地后備資源不斷減少,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的難度日趨加大,耕地保護面臨多重壓力。地區間耕地保有量差距較大,發達地區耕地保護壓力不斷加大,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日益凸顯。
“補充耕地指標的跨地區平衡將成為耕地占補平衡的一種重要方式,成為緩解地區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抓手。”聶常虹指出,當前背景下探索耕地占補平衡跨省域交易機制是應時之需,將有助于有效保護耕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緩解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她在介紹耕地占補平衡現狀時說,“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發展演進先后經歷了數量動態平衡、數量質量平衡階段、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綜合平衡三個階段。”我國省際間耕地占補平衡存在較大差異。全國耕地總體占補平衡是各省份間占補平衡巨大差異基礎上的平衡,大部分省市并未完全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基本的數量平衡目標及質量平衡目標。
聶常虹表示,目前耕地占補平衡主要存在兩大問題。
一是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日益凸顯、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耕地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建設占用耕地指標相對充足,建設占用耕地指標使用較為粗放,耕地占用之后的使用效率偏低。而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且耕地資源較匱乏的地區,補充耕地任務難以履行,建設占用耕地指標往往不能正常使用,但一些建設項目屬于國家級或省級重點項目,項目建設必須得到落實,這就可能造成大量違法用地的產生。
二是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執行偏差。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加之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以及與中央政府進行利益博弈等原因,致使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易出現“占多補少”“占優補劣”“挪用補償”、浪費土地資源等執行偏差。其次,對于補充耕地出讓方,相對較低的補充耕地成本獲取的大額指標收益,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直接給當地國土部門指派補充耕地指標年度收益任務沖抵地方財政短缺壓力,對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有可能導致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生態成本上升。另外,補充耕地責任主體建設單位,僅需繳納較低的耕地開墾費,即可將補充耕地任務轉移至地方政府,購買易地補充耕地指標與耕地開墾費的差價也由地方政府承擔,自然資源市場化價值未能體現在指標的易地交易中。
針對上述問題,聶常虹就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跨地區交易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總結省域內易地補充耕地交易實踐的做法與經驗,加強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易地交易案例實地調研,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跨省域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公私合作交易平臺,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二是建立全國統一的保護補充耕地的經濟補償、激勵機制,可考慮對耕地使用權人發放耕種補助費或對耕地的保護責任人發放管護補助費,從而增加耕地質量保護相關利益人員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保證耕地后續的持續利用。
三是實施跨省區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應防范對中西部生態脆弱區帶來的生態風險。中西部生態環境脆弱,而水熱資源對這些地區農業耕作存在嚴重制約作用,由此大量開墾耕地易造成區域生態的嚴重破壞。因此,需重視易地交易土地復墾與土地整理,以最小的生態破壞代價來盡量保持耕地數量的穩定。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院刊》共同承辦,主題為“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