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以“安逸走四川·相約光霧山”為主題的浙川旅游消費扶貧暨南江光霧山文旅資源浙江宣傳推介活動在浙江杭州市舉行。四川省南江代表團就光霧山文旅資源、光霧山紅葉節精品旅游線路、文旅投資項目作了精彩推介,四川巴中市文旅集團與浙江部分旅行社簽約。
四川省南江縣,2014年底共有貧困人口8.9萬余人,占當年農業總人口的15.9%。即使到了2017年底,全縣仍有貧困人口2.71萬人。從2018年起,南江啟動了脫貧攻堅加速度,并于2019年實現了貧困村、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全面“清零”,整縣徹底“摘帽”。
2018年4月,浙江省縉云縣與四川省南江縣正式結對。截至今年10月,縉云縣共投入政府幫扶資金、計劃外資金及社會幫扶資金、物資共計11482.31萬元。
縉云縣積極引入特色優勢產業,以發展短平快的茭白產業為突破口,實行“紅黃白”(楊梅、縉云燒餅、茭白)三色協作精準幫扶,形成了“水種茭、旱種竹、套種菊”的立體產業扶貧模式,探索走出秦巴山區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累計發展5100余畝“茭?!?、6000余畝“梅?!薄?500余畝“竹?!薄?600余畝“花?!?。幫扶南江當地四大主導產業黃羊新增出欄2.25萬只,新植茶葉14850畝,新植金銀花2萬畝,新植核桃8500畝。
除此以外,雙方還開展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鄉鎮和村廣泛結對,開展就業、醫療、教育、旅游、消費等多方面扶貧協作??N云縣還選派2名黨政干部和專技人才41人次到南江掛職。雙方還舉辦各類就業培訓班71期,共培訓6580人次,新增輸出到浙江麗水市就業達487人,其中到縉云縣就業人數289人,幫助3960多名貧困人口到沿海城市就業。
引進優勢產業 壯大貧困群眾造血功能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是脫貧的主要基礎。立足“南江所需,縉云所能”,架起產業扶貧之橋,走特色產業扶貧協作之路。在助推南江本地茶葉、黃羊、金銀花等主導產業基礎上,縉云縣引入其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嫁接茭白、楊梅、縉云燒餅、金絲皇菊、雷竹等特色優勢產業,聚焦產業扶貧主線,培育南江新的經濟增長點,掛圖作戰,實效明顯。
2018年6月,通過先試種后推廣,經過43小時長途運輸的縉云茭苗終于落地南江?!扒Ю锼蛙纭保苍嚪N茭白65畝,是全省第一個啟動、第一個落地、第一個出產品的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長赤鎮蓮池村的貧困戶劉昌國試種的2.1畝茭白,畝產收益達到了近萬元,這比種植傳統水稻收入提高10多倍,茭白被當地群眾稱為爛泥田長出了“金疙瘩”。
今年通過“村集體+合作社+大戶+小戶”模式建立19個茭白種植基地,2個茭白冷鏈庫,2個茭白交易市場,全縣茭白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畝產達3000-4000斤,可實現經濟效益畝產6000-8000元,全產業鏈收益達到2400多萬元,帶動976戶3414人脫貧增收,帶動2100多人就近就業。
在縉云茭白師傅的技術指導下,紅光鎮房嶺村的貧困戶岳清泉夫妻二人2019年種植4畝茭白,收益3.6萬元,并掌握了茭白種植全套技術。2020年,他流轉了40畝水田種植茭白,實現產值20余萬元。南江縣成為川東北最大的茭白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
南江縣紅光鎮以前引入楊梅種植500畝,但是由于缺少技術指導,靠天吃飯,楊梅顆粒小且掉果嚴重,部分楊梅樹枯死,只剩下了300余畝。經過調研后,充分發揮縉云楊梅大縣的優勢,組織南江楊梅種植人員到縉云參加楊梅節活動,品嘗浙江“最甜”楊梅,同時邀請縉云楊梅專家到南江進行技術培訓,現場指導楊梅管理技術,成功地種植出了高品質南江楊梅,陜西省漢中市、四川省廣元等周邊市縣的游客都慕名前來采摘楊梅,今年楊梅植株減少一半而收入卻由去年的60萬元增加到120多萬元,翻了一番,南江的楊梅園可謂“一鳴驚人”。
在解決技術問題的同時,安排幫扶項目資金850萬元用于楊梅園轉型升級,目前,楊梅園規模由原來的300畝擴大到6000多畝,逐步打造成為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園。黑池村楊梅從“垂頭喪氣”到“楊梅吐氣”,從“川東北唯一”到“四川第一”的蝶變,楊梅產業實現了華麗升級,成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塊“紅寶石”。
為破解楊梅樹3年后才有收益,探索創新發展套種經濟,在楊梅地上套種2600畝金絲皇菊,以種代管、一地多收、以短養長,每畝將年增收5000元。黑池村僅此一項村集體就增收30多萬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雷筍破土出,讓山區荒山變“金山”。經過邀請麗水市政協金愛武副主席等專家科學論證后,發現被稱為“筍竹之王”的雷竹適合在南江土地生長。南江坡地、林地多,借助退耕還林政策,在和平、關路、紅光等鄉鎮,迅速發展起6500余畝雷竹示范基地。
“頭年栽下去,第二年就出筍,每年每畝施肥成本約300元,豐產期畝產筍3000斤以上,按每斤3元計算,畝產值達萬元?!标P路鎮的王國慶信心百倍。今年他種植的雷筍竟能賣到20元一斤,慶幸有浙川扶貧協作機會。雷竹產業作為幫扶脫貧產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都很高,打通兩山通道,調整產業結構,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拓展就業渠道 增強貧困群眾致富技能
在光霧山景區,一家“縉云燒餅”攤引起游客的注意。三十來歲的女老板張海艷一邊忙著烙餅,一邊忙著賣餅,不亦樂乎。一天下來,最多竟可賣出1300余張餅!半個月時間消耗面粉1噸多,就賺了6萬多元!就是平時在沙河鎮上店面,一天也能賣出300余張。
通過全免培訓傳技能、全程跟蹤優服務、全面宣傳助推廣,切實讓南江的群眾分享了“縉云燒餅”富民的紅利。天池鎮的貧困戶李云舟因母親癱瘓不能外出務工,通過“縉云燒餅”培訓、資金政策支持,成功開出縉云燒餅店,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并有效帶動貧困戶就業。
一個小小的“縉云燒餅”,如今可是縉云年產值22億元的大產業!2019年6月,南江縣組織多名群眾前往縉云縣學習“縉云燒餅”制作技術,張海艷正是其中之一。隨后,縉云縣掛職干部請來“燒餅大師”趙一均到南江親自傳授技術,共舉辦培訓班8期,共培訓185人。學員學成后先后在成都市、巴中市、南江縣城、沙河鎮、長赤鎮等地成功開店創業。
還有不少南江貧困戶到縉云學習技術,之后在那里就業,迎來新生活。首批搭乘“南江—縉云東西部勞務協作快車”的貧困戶徐東寧就是其中一位。在浙江金棒運動器材有限公司工作的幾年間,他熟練掌握了三種不同型號UV打印機機械結構裝配和水電氣路布局,工資也從最初的3200元增加至7600余元,不但成功脫了貧,更實現了生活品質的飛躍。
“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針對南江殘疾人多、技能低、崗位少的特點,雙方分別在南江鎮、東榆鎮、興馬鎮等17個鄉鎮開辦了17期36班次2290人次培訓,就業率超過75%。依托巴中市萬博職業培訓學校開辦的殘疾人實用技術精準培訓,共培訓盲人按摩人員81名、電子商務人員30名,其中66人從事盲人按摩行業,11名殘疾人開辦了自己的按摩店。據了解,經過培訓的就業人員人均收入達4000元以上,已實現全部脫貧。
11月13日,四川巴中·浙江麗水2020年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在南江縣光霧山廣場成功舉行。天氣寒冷而人情溫暖,來自浙江省麗水市、四川省南江縣的103家企業,提供就業崗6175個(麗水市企業90家,提供崗位4354個),涵蓋了電子、建筑、建材、餐飲、保險、汽車等領域,吸引1600余名求職者前來求職,現場達成招聘意向86人。
南江也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外出打工仍是一些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自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開展以來,南江、縉云兩地人社就業部門多渠道組織開展勞務協作,共建就業供需平臺,已成功舉辦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27場,幫扶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1.12萬人。
促進觀念轉變 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動能
扶貧很關鍵的一點是扶智。截至目前,縉云共派出黨政干部2人,長期、短期專技人才41人次到南江開展工作;南江選派4名科級干部、93名專技人才在縉云縣學習鍛煉。雙方面對面高層聯席交流10次,先后在縉云、南江舉辦專題培訓班,培訓各類黨政干部3160人次、專技人才2850多人次,有力提升了兩地干部推動發展的創新能力和實操水平。
南江縣委副書記陳檳認為,縉云派出干部常駐南江,幫助南江打開了開放的心門;發達地區干部敢拼敢闖,善于創新創造,在多個層面潛移默化影響了南江本地干部,促進南江干部人才隊伍思想觀念大轉變;發達地區干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促進了南江本地干部能力作風大提升,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維度、多方位幫助落后地區脫貧奔小康。
縉云縣副縣長湯碧榮,2018年4月起,掛職南江縣委常委、副縣長。來到南江后,湯碧榮第一時間抓調研,走部門座談,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進村入戶訪民情,和南江干部群眾一起投身到了全縣脫貧摘帽戰役中。跑遍了南江的鄉鎮和貧困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心和群眾溝通,盡全力找準扶貧協作突破點。
湯碧榮說,我們始終圍繞黨中央關于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要求,把握精準和實效兩個原則,做好麗水的比較優勢和南江的資源優勢、政府引導和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三個結合。因地制宜,以人才技術幫扶為支撐,在發展特色高效產業上做大文章,充分發揮麗水的比較優勢,積極引入縉云特色優勢產業,以發展短平快的茭白產業為突破口,實行“紅黃白”(楊梅、縉云燒餅,茭白)三色協作精準幫扶,讓農民變股民,變資源為資產,建立“土地流轉收租金、務工就業掙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委托經營拿酬金、集體分紅分現金”的“五金”利益聯結機制,切實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向創業的升華,脫貧向致富的跨越,因地制宜不斷增加經濟增長點。
鐘繼明是縉云縣胡源鄉副鄉長,2018年4月掛職四川省南江縣政府辦副主任,翻開他的微信朋友圈,從他來南江第一天起到目前為止,幾乎每天至少要發一條信息,主題只有一個:縉云與南江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動態,2000余條信息中,讓人讀出的是這位年輕扶貧幫扶干部的激情、信心和決心。如今他十分自豪地說,他已經完全是一個“老”南江人了!縉云農技專家何志忠,一次又一次延長掛職時間,連續三年堅守南江,修枝、施肥、防病、治蟲,再到疏密、移栽、新植、冬管,手把手地帶出20幾個技術人員,被當地人稱為“楊梅爺爺”。像這樣的縉云優秀技術干部還有“茭白大哥”李德鵬、電商小伙鄧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