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一区二区,日韩成视频在线精品,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精準扶貧,三湘壯歌——湖南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發布時間:2021-02-25 09:38:53 | 來源:湖南日報 | 作者:李志林 奉永成 周月桂 鄧晶琎 黃婷婷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日報,四季果,留守兒童,臘肉廠

精準扶貧,三湘壯歌 ——湖南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志林 奉永成 周月桂 鄧晶琎 黃婷婷

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堪稱“中國奇跡”,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

精準扶貧的偉大方略,就是始自湖南湘西的一個小山村。如同40多年前,從安徽小崗村發源的那場偉大的農村改革,都是從小村出發,是多么驚人地相似!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跨越崇山峻嶺,來到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牢記總書記囑托,扛牢政治責任。一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在三湘大地全面展開。

回望這場彪炳史冊的戰斗,既驚心動魄又蕩氣回腸;既有壯志豪情又有奉獻犧牲。

到2020年底,湖南5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692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767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1945元;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消除。

數字無言,數字最有力。數字的背后,是全省黨員干部群眾久久為功、玉汝于成的拼搏奮戰,是貧困群眾告別貧窮、走向小康的幸福笑臉。

——題記

一、從十八洞出發,脫貧攻堅進入“精準扶貧”新時代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習近平

“我家的蜜蜂,我認識,它也認識我。”

2月22日,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龍先蘭,在朋友圈發了一個蜜蜂群在黃花中飛舞的視頻,火爆了。

這個小時候失去雙親、曾是全村出了名的懶小伙,如今是養蜂致富帶頭人。他告訴記者,當年的貧困村,春天來了,好日子來了。

“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頭多。山高溝深路難走,有女莫嫁梨子寨。”這曾是十八洞村千年苗寨的真實寫照。

苗寨的面貌,在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之后,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施金通是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2月20日上午,正在村里臘肉廠忙活的他告訴記者,對他和村里人來說,做夢也沒有想到,總書記會來到他們中間。

人們更不會想到,就是從十八洞出發,中國脫貧攻堅的航船,從此進入了“精準扶貧”新時代!

“總書記考察村里時,我負責介紹村里和每戶人家的情況。”施金通說,當時村里40歲以上的,沒有幾個人會說普通話,年輕人都出去了。

“我們沒有任何準備,甚至青石板路上還有老牛在溜達。”施金通介紹,總書記健步走下車,順著窄窄的石板路一路走來。看望了被他稱作“大姐”的石拔專,與她攀談;走到施成富家門前,看到夫妻倆正站在門口,總書記深情地一手牽著一個,往他們家里走,看房間、揭谷倉、問收入。

在施成富家前坪,習近平總書記與鄉親們圍坐在一起,探討脫貧出路。鄉親們毫無拘束地打開了話匣子,拉家常、道實情。

這塊小小的地坪,成為中國精準扶貧的啟航地,更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地標!

回憶起當時與總書記在這塊地坪上座談的場景,十八洞的鄉親們至今仍心情激動。總書記表示,他這次到湘西來,是看望鄉親們,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光棍漢,娶不上媳婦。總書記說,大家加油干,等日子好過了,媳婦自然會娶進來。

聽著總書記加油鼓勁的話,村里人都笑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在每個人心中燃起。

“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要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要根據群眾意愿和基層實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開發經驗和模式。”總書記的一番話,說到鄉親們的心里,刻在他們的腦海中。

談到十八洞村,總書記特意囑托“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精準扶貧,風起十八洞,迅速吹遍三湘四水。

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座座隆起的高山,仿佛貧窮沉重的影子。

東有羅霄山,西連武陵山,地處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湖南,有51個貧困縣。武陵山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2013年全國最窮的33個市州之一。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7個在湘西州,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貧困有多深,脫貧攻堅的責任就有多重!

首倡之地,勇擔首倡之責,更有首倡之為。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帶領全省人民,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精準扶貧的探索與實踐。

落后苗寨在“精準扶貧”理念指引下,率先向千年貧困發起攻堅。

村里產業風生水起,年輕人紛紛“飛”回村莊,養蜂、開店、刺繡、辦農家樂、直播帶貨,十八洞村脫貧出列。202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8369元,村集體收入達到200萬元。

十八洞村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走出武陵山區、走向大江南北,引發國際關注。2018年夏天,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沃拉吉,專門趕到村里,實地探尋“精準扶貧”的經驗。

二、使命在肩,舉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貧困難題

■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攻堅克難,乘勢前進。

——習近平

今年2月10日,農歷大年二十九。按土家族習俗準備“趕年”的鄧壽虎,遇到一位特別的客人。鄧壽虎是張家界市武陵源區雙星村建檔立卡脫貧戶,客人是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許達哲。他鼓勵鄧壽虎,新的一年更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剛剛脫貧的鄧壽虎,是湖南767萬脫貧人口中的一員。

脫貧致富是中國人千百年的夢想。湖南地處內陸,是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于一體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貧困面較廣、貧困程度深,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

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向貧困發起過多輪攻堅。經歷了“湘西大開發”“八七扶貧攻堅”“農村扶貧開發”后,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地區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扶貧成效很大,但貧困從未走遠,更有“堡壘”阻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人們擺脫貧困的愿望,又是那么強烈而急迫。

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記總書記囑托,扛牢“精準扶貧”首倡地政治責任,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下定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一到湖南履新,便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展調研,叮囑大家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共同富裕。

從湘東到湘西,從湘南到湘北,省委書記、省長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踏遍貧困縣的山山水水,帶頭開展“三走訪、三簽字”活動。匆匆腳步,丈量著從貧困到小康的進程,也澎湃著黨心民心的同頻脈動。

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省市縣鄉村五級層層簽訂責任狀,壓實責任;明確省委是“總前委”、市委書記是“縱隊司令”、縣委書記是“一線總指揮”、鄉鎮黨委書記是“主攻隊長”、村支部書記是“尖刀排長”。“五級書記”打頭陣,全力扛起脫貧攻堅重任。

脫貧攻堅,“精準”是最鮮明的特色、最顯著的特點。

精準扶貧,必先精準識貧。

十八洞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原隊長龍秀林回憶,2014年初,十八洞村召開村民大會精準識別貧困戶,這在當時還是頭一遭。

“全村都窮,評誰不評誰有什么標準?”村民大會上,大家意見不統一。

“我家里有一臺二手微型車,大家不要評我。”村民龍太金主動站起來“讓貧”。受龍太金“讓貧”啟發,十八洞村率先探索出“九不評”“七步法”精準識別模式。

家里有拿工資的不評、在城里買了商品房的不評、在村里修了3層以上樓房的不評……通過戶主申請、群眾投票識別、三級會審、公告公示、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入戶登記等七步,十八洞村精準識別出貧困人口542人,村民全都服氣。

貧困數據,精準到戶、到人,這在中國千百年來歷史上從未有過!

脫貧攻堅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成敗系于“精準”。

湖南出臺《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細則》,按照“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要求,下足“繡花”功夫,改變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扶貧開發模式,著重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問題。

軍馬未動,糧草先行。扶貧投入連年遞增,全省財政對專項扶貧資金優先安排,政策優先保障。8年來,中央和省財政專項扶貧投入總量超500億元。大力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加快推進金融扶貧,為脫貧攻堅源源不斷提供“糧草軍需”。

任何一場硬仗都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在脫貧攻堅中,湖南構建立體作戰模式,為打贏這場硬仗提供保障。

湖南出臺《市州、縣市區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辦法》,壓緊壓實責任,每年約談脫貧攻堅考核排名靠后的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2018、2019年,湖南因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綜合評價為好,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加強對扶貧領域“微腐敗”監管。全省紀委監委系統派出萬名紀檢干部深入基層。探索出“互聯網+監督”模式,努力提高群眾滿意度。

消滅“貧困”,削去的只是兩個字,搬走的卻是老百姓心頭上的一座座山。脫貧攻堅“工程”宏大復雜,但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必須凝聚黨心民心,攻克千年貧困難題。

小康路上,攜手奮進。組織長沙市、湘潭市等省內14個經濟發展較好的市、縣(市區)與14個貧困縣對口幫扶“攜手奔小康”。

跨越千里,湘魯情深。2016年底,山東、湖南兩地啟動東西部扶貧協作,山東省濟南市對口幫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年多來,濟南市累計援助湘西州財政資金11.08億元,直接帶動44萬余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

各方力量,加速匯聚。全省6300余家民營企業精準幫扶8356個村,累計投入資金超90億元,幫扶超111萬余名貧困群眾脫貧;開展“戶幫戶親幫親 互助脫貧奔小康”活動和“我想有個家”安居工程公益募捐活動、“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等,社會各界合力攻堅。

當歷史進入2020年這個特殊年份,困擾三湘兒女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這是攻堅之戰的決勝之年,更是關鍵之年。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脫貧攻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也有人擔心脫貧攻堅的進程可能會被打斷。

戰“疫”關鍵時刻,湖南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決戰脫貧攻堅暨防控新冠肺炎阻擊戰動員大會,向全省發出動員令: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阻擊戰“兩場硬仗一起打”,攻克貧困最后堡壘、拿下最后陣地,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面對疫情“加試題”,湖南各項戰貧新舉措疊加推出。

一趟趟專車、專列開出了,實施“點對點、一站式”直達輸送,幫助貧困勞動力有序返崗。

一個個線上招聘平臺搭建了,推進招聘應聘、面試簽約線上通辦。線上就業平臺“湘就業”上線首日便發布急聘崗位63850個。

“芒果扶貧云超市”“湘農薈”等公益助農平臺相繼上線;湖南日報社旗下的華聲在線利用平臺影響力,短短一個月時間,幫助湘西地區銷售椪柑500余萬公斤。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重在鞏固成果、防止返貧。從去年3月份開始,全省組織60多萬名黨員干部,對2014年以來已脫貧戶、未脫貧戶、邊緣戶及特殊困難群體和貧困村開展“回頭看”,查短板、找不足,嚴把脫貧質量關。

一任接著一任干、一錘緊跟一錘敲,以尺寸之力積千秋之功。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湖南舉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貧困難題。

三、精準施策,“湖南經驗”在探索創新中銘刻時代坐標

■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

——習近平

“臍橙的海洋,阿哥的銀行。”春節期間來到邵陽新寧,當地人烹制出一桌創意十足的“臍橙宴”,寓意牛“臍”沖天、心想事“橙”,讓游客老饕們意猶未盡。

地處湘西南腹地的新寧縣,曾有貧困人口12.13萬人,是湖南省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縣市之一。

這些年,新寧縣念好“山”經,把一顆臍橙,發展成為“百里臍橙連崀山”的扶貧大產業,帶動當地40萬農戶增收致富。

2014年,金石鎮月漢村貧困戶劉強加入村里臍橙合作社,縣里免費為他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2018年,劉強僅靠臍橙一項,年收入超10萬元,不僅脫了貧,還蓋了新房。最近,他經常給農民上課,成為名副其實的臍橙能人。

近年來,新寧臍橙規模以年均6.5萬畝遞增,發展到42萬畝,臍橙年產量45萬噸、產值30億元,穩居全省首位。

精準扶貧,只有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

新寧臍橙的發展模式,是湖南“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思路的生動注解。

“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新寧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由公司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3年內每畝補助1200元,帶動貧困戶發展臍橙。

“能人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市場走”,引導土地向臍橙種植大戶、臍橙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通過土地、資金入股,農民變股民,在家門口能就業。

“四跟四走”,把能人與貧困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迅速攪活了產業扶貧的一池春水。

省扶貧辦主任王志群感觸深刻:發展產業是脫貧根本之計,可簡單的“給錢給物”幫扶難以形成產業規模。

“必須瞄準貧困人口,調整產業扶貧政策。”

深入脫貧攻堅“主戰場”“把脈問診”,湖南創造性提出了“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思路,并迅速在全省推廣。

花垣獼猴桃、洞口蜜橘、隆回金銀花、炎陵黃桃、平江辣條……豐饒的三湘大地,“生長”出產業扶貧基地600多萬畝;51個貧困縣,每縣有2個以上特色主導產業;356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脫貧。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寄語湖南:“這些年,湖南在精準扶貧上做得是認真務實的,探索的產業扶貧‘四跟四走’路子要落實好。”

當年的全國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也把會場搬到了湖南。全國13個省份的扶貧干部,深入郴州、永州等地現場觀摩學習湖南產業扶貧經驗。

產業扶貧,資金是子彈。

可一個“錢”字,難倒多少英雄漢!

2013年,曾是深度貧困村的麻陽苗族自治縣石羊哨鄉譚公沖村,想發展中草藥種植。可扶貧專項資金只有15萬元,全村人一籌莫展。

僅靠財政資金,絕不是發展長遠之計。少錢,那就借錢!

村里動員銷售公司出資5萬元,和專項資金一起共20萬元,將其作為貸款風險金存入麻陽農商行,按風險金額的5倍給予貧困戶貸款。

68戶貧困戶獲得貸款105萬元,種植中草藥238畝,戶均年增收1萬元。

這次實踐,成功破解貧困戶融資門檻高的難題。湖南在總結“麻陽經驗”基礎上,為貧困農戶量身制定了“無擔保、無抵押、基準利率、財政全額貼息”扶貧小額信貸新模式。

這項全國首創經驗,以金融活水“滴灌”貧困戶,解決了產業扶貧的“痛點”,“貸”來了貧困戶的幸福生活。

這些年,湖南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近300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240余萬貧困人口發展生產增收脫貧。

2019年,全國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現場會上,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推廣湖南經驗,20多個省份的扶貧干部來湖南學習取經。

故土難離,是中國人千百年的情懷。

在湖南,有六成以上的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居住在武陵山、羅霄山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搬遷任務之重、情況之復雜,全國罕見。

湖南探索創新出“四靠近”選址原則,即全省2460個集中安置區的選址,靠近城鎮、靠近中心村、靠近產業園區、靠近旅游景區,只為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興業。

雨水節氣過后,春天奏響第二樂章,沅陵縣城處處呈現太平安康之景。

在湖南占地面積最大的安置社區——太安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戶們對自家采摘的蔬菜改刀晾曬。“微菜園里種植了很多蔬菜,從來不愁吃。”搬遷戶曹桂英開心地說。

曹桂英家的“微菜園”,是社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再次分配的創新舉措。每個搬遷戶的“微菜園”面積約30平方米,既節約了生活成本,也解了“種地”鄉愁。

搬出來,還得穩得住、融得進。

在后續幫扶“下半篇文章”中,湖南在全國率先開發建設“互聯網+易地扶貧搬遷”大數據平臺,創新監管方式;探索“樓上生活、樓下生產”“群眾下山、產業上山”就業模式,搬遷群眾下樓即可務工。

2019年底,湖南比原計劃提前1年完成搬遷房建設任務,共建住房18.7萬套,69.4萬人全部住進新房,有意愿就業搬遷戶就業率達99.96%。

昔日“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今朝“山里人過上城里人生活”。

湖南易地扶貧搬遷,相當于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的縣。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湖南易地扶貧搬遷給予表揚激勵。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現場會上,湖南作典型發言。

大山曾經困住了人們富裕之夢,如今卻鎖住了無數游人的心。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公司實控人陳黎明說,雪峰山旅游景區作為“神韻雪峰”全域旅游基地的龍頭,年接待游客80多萬人次,帶動逾1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雪峰山旅游扶貧”模式被列入2019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在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中,“湖南經驗”不斷探索創新,創造多個“全國第一”:

在全國率先制定下發《全省貧困村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精準識別扶貧對象;

在全國率先推出“財銀保”,撬動扶貧產業貸款,覆蓋51個貧困縣;

建立全國首個貧困勞動力勞務協作市場,探索勞務協作脫貧,被人社部、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推介;

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國社會扶貧網”上線試點,成功搭建社會捐贈者與受捐者雙向互動和有效對接平臺;

在全國首創脫貧攻堅動態管理監測平臺,利用大數據平臺,對脫貧攻堅責任、政策、工作“三個落實”進行監管,被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推介。

在中國脫貧攻堅光榮榜上,湖南名字星光閃耀:

十八洞村脫貧經驗獲全國推廣,江永縣、宜章縣、湖南衛視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花垣縣、江華瑤族自治縣獲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

減貧承諾,一諾千金。偉大壯舉,燦爛星河。

這是一場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偉大變革。

今日之湖南,萬眾同心、步伐鏗鏘,奔涌著升騰不屈的氣勢,凝聚著扶貧開發的初心使命,努力銘刻民族復興的時代坐標。

四、盡銳出戰,匯聚攻堅之戰澎湃力量

■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干。

——習近平

從湖南屋脊到石漠旱地,從巍巍武陵到浩浩洞庭,廣袤的三湘大地上,無數駐村隊員、黨員干部,扎根貧困山村,以熱血鑄忠誠,以生命赴使命。

“把最能打仗的精兵強將挑選出來,選派到扶貧一線去。”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湖南2.1萬支工作隊、5.6萬名干部駐村幫扶,60余萬名黨員干部與170萬戶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實現所有貧困村駐村幫扶全覆蓋、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

2019年2月11日,新春上班第一天,杜家毫、許達哲、李微微、烏蘭等20名省級領導,分赴鳳凰、麻陽、邵陽、漣源等20個貧困縣市,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四不兩直”),面對面傾聽群眾呼聲,幫助當地找準工作著力點,解決扶貧領域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

這場偉大的戰斗中,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帶領廣大群眾,攻克一座座貧困堡壘,解決一道道發展難題。

“鄉村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村級黨組織書記是脫貧攻堅的‘尖刀排長’。”譚澤勇辭去縣煙草公司的工作,回麻陽楠木橋村,從村委會主任到村支書,把一個窮村建成了市級小康示范村。他打破地域界限,大膽探索由5個村黨支部、276名黨員參與的“連村聯創、抱團攻堅”黨建引領扶貧新模式,合力建設扶貧產業園,帶領群眾一起脫貧奔小康。

“一村富,小幸福;村村富,大幸福。”麻陽苗族自治縣委書記李衛林說,苗鄉山村的脫貧攻堅牽動著各級領導的心。省委書記許達哲先后多次到楠木橋村考察,充分肯定“連村聯創”經驗,要求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團結帶領廣大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

每天直播到凌晨零點,平均每月直播40余場,抖音平臺帶貨額半年多時間達到1500萬元,位居茶主播前列。這是網紅縣長陳燦平的帶貨成績單。

2月11日晚,陳燦平作為脫貧攻堅代表登上中央電視總臺春晚。他掛職安化縣委常委、副縣長期間,開設“陳縣長說安化”抖音號,為安化黑茶的推廣打開新途徑,被譽為抖音第一網紅縣長。

坐著輪椅全國各地跑客戶,冒著酷暑和濕寒在車間里日夜加班趕訂單。輪椅上的城步姑娘楊淑亭,永遠笑容燦爛,就像她的網名:“小四輪上的花仙子”。

她通過做電商打開機會之窗,相繼創辦了城步萬紅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領殘疾人和貧困戶脫貧致富,箱包、仿真花等產品遠銷歐美、中東等地。

把荒山變金山,被老百姓稱為“永不走的扶貧隊長”的茶陵縣劉祖治,10年間植樹造林10萬余畝,以園區、景區產業為依托,建立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機制。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黨員干部和扶貧工作者們忠肝義膽,不怕山高路遠,暖熱了一座座村莊。

一只寬松的拖鞋、一只合腳的皮鞋,在株洲左江村、枧田村等貧困村的山間田野,留下串串一大一小的腳印。因為痛風病腳部腫大,株洲扶貧干部袁桂雄常年腳穿一大一小兩只鞋這樣行走。7年時間,袁桂雄轉戰全市4個幫扶點,在扶貧之路上,留下了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堅實足跡。

“支教奶奶”周秀芬,古稀之年依舊奔走在湘西的大山深處。她舍棄都市的奢華,幾度在湘西支教,捐建希望小學,為貧困山村的孩子們播種希望。

中方縣桐木鎮半界村的向往,小時候發生意外,失去左手腕。他只手撐起小山村的一片天,帶領村民實現“山林變園林、村民變股民、農舍變客舍、上山變上班”。

在5.6萬名駐村干部中,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姐妹,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甚至還有一家幾口全上陣的。他們離開自己溫暖的家,扎根貧困山村,把困難百姓當家人,把脫貧攻堅當家事。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不脫貧不調整,不摘帽不調離。我省貧困縣黨政干部擔當起歷史重任,不脫貧,不脫鉤,義無反顧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以實際行動迎接人民的檢驗、組織的考驗。

脫貧攻堅一線,也成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大熔爐”、考察識別干部的“試金石”。

去年4月以來,省委組織部先后派出79個考察組,深入122個縣市區、21個管理區開展脫貧攻堅干部考察調研,重點考察縣鄉村干部和駐村干部6000多名,推動省市縣三級培養儲備干部2000余名、提拔使用500多人。

一個個英雄事跡在《湖南日報》等主流媒體上呈現,“全國脫貧攻堅模范”“最美扶貧人物”的故事傳頌開來,激勵著更多黨員干部扶貧建功、奮勇當先,把一個個貧困的“山頭”攻下來,把一頂頂貧困的“帽子”拋向九霄云外。

這是一場8年之久的艱苦卓絕的持久之戰,這是一場萬眾一心、前仆后繼的攻堅之戰。有戰斗就有沖鋒陷陣,就有流血犧牲。很多英雄以自己的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鑄就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為脫貧而來,為脫貧而去。2019年11月29日,作為脫貧攻堅“一線總指揮”,時任株洲市政協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為炎陵高質量脫貧拼盡全力,以身殉職。

“脫貧摘帽,是我們向20萬老區人民兌現的一個莊嚴承諾。”話語樸實,卻字重千鈞。在黃詩燕擔任縣委書記的8年時間里,炎陵縣經濟總量增長2.3倍,貧困發生率從19.5%下降到0.45%。

“香樟樹下集合,縣委大院出發!”一生癡愛香樟的懷化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溆浦縣委原書記蒙漢,為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日夜操勞,鞠躬盡瘁,將生命的最后一刻化為了一片香樟樹葉,永遠閃亮在溆浦人民的心中。

在蒙漢的帶領下,溆浦縣脫貧攻堅工作快速推進,累計減貧13萬余人,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全縣脫貧摘帽。

千里扶貧,魂歸大山。2017年2月23日,千里迢迢來石門縣薛家村義務扶貧的石家莊老兵王新法突發心肌梗死,倒在扶貧路上。

王新法把薛家村當作第二故鄉,他擔任“名譽村主任”,帶領薛家村實現整體脫貧,一個落后的貧困村變成全國文明村。他在給妻子的信中這樣寫道:“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比共產主義更值得信仰的信仰。”

生如夏花,一腔赤誠。桂東縣青山鄉副鄉長方璇從湖南中醫藥大學畢業后,毅然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偏遠的家鄉。在前往聯點村扶貧的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職,年僅26歲。

王淑珍、唐乾、向紋……一批扶貧英雄先后倒在脫貧攻堅一線。歲月會模糊記憶,但他們的功績震古爍今,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灑下過無數英烈鮮血的湖湘熱土上。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英雄倒下,壯歌未息。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上,三湘大地擊鼓催征,廣大黨員干部接棒再戰!

五、三湘巨變,開啟現代化新湖南建設新征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習近平

“路,就是山里人的命。”若非置身湘西的茫茫大山,恐怕很難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千百年來尋求“出路”的無聲吶喊。

湘西大山深處的窩棚溪村,位于沅陵縣西北部最偏遠處,一條小溪從村中間蜿蜒而過。小溪很美,卻將窩棚溪村和外面的世界隔開。

“雨從天空傾倒下來,路上水流如注”“溪水咆哮起來”“不愿意再鉆荊棘爬山過嶺回家”……正上初三的杜欣媛同學,寫下作文《溪邊住著希望》。

這篇感情真摯的文章在網上發布后,感動了許多人。當地政府和駐村幫扶單位沅陵縣委統戰部高度關注,千方百計籌措300多萬元資金,為窩棚溪村的鄉親們修橋。

“盼了一輩子,終于通了橋!”不到半年,過溪橋正式建成通車。那天,鄉親們載歌載舞,村里老人禁不住流淚。

窩棚溪村民的歡欣,只是湖南鄉村巨變的一個小小縮影。

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湖南貧困鄉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行路不再難——

翻開湖南省交通地圖,一條條農村公路,一趟趟城鄉客運班線,像一根根毛細血管,通到村,通到組,甚至通到貧困戶的家門口。

這些致富之路,如“絲帶”,串起侗鄉瑤寨,穿越竹林深山;如“巨龍”,翻越逶迤細浪,引來發展活水。截至2020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0.2萬公里,所有貧困縣通高速、所有鄉鎮通客車,實現“村村通硬化路”“組組通公路”。

喝水不再愁——

永順縣芙蓉鎮,面朝酉水,以前望水喊渴。現在1.51萬古鎮人民,終于在2018年迎來芙蓉水庫,一汪汪清水流入農戶家中,澤潤大地,更浸潤百姓的心田。

“家門口終于有水了!”這是全省580萬農村貧困人口喝上放心水后,發自內心的喊聲。2016年以來,湖南興建農村供水工程16101處,提升1590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村莊點亮了——

不要說電燈電視,若要發展產業,生豬養殖、茶葉烘焙、柑橘加工,哪一樣離得了電?

一座座高聳的電力鐵塔,將澎湃電力不斷輸送至大山深處,我省電網升級改造率達100%。

從高空俯瞰炎陵縣霞陽鎮龍上村,翠綠山間,閃爍的不是水面波光,而是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光伏面板。“靠天吃飯”,讓貧困戶劉朝龍每年增加收入4200元。

湖南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產業,變“輸血”為“造血”,照亮的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前程。

“互聯網+”,更讓鄉親們“腦洞大開”——

你試過用手機放牛嗎?

群山溝壑間,幾十只牛不管在哪里漫步,都逃不出張靜的“法眼”。只見他掏出手機,打開定位系統,走動的黃牛盡在監控中。

2013年,張靜大學畢業后回到永順縣朗溪鄉楠木村,通過GPS定位系統實時掌握牛群動向。這種“時髦”的養牛方式,讓他的牛比別人的管得更好、養得更壯。3年多便收回成本,并擁有價值70余萬元的存欄黃牛。

2萬個行政村光纖通達,8萬座農村4G基站建立,村務公開、遠程醫療、網絡教學等從此成為可能,農村電商而今遍地開花。

“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更給千年貧困徹底畫上句號。

不愁吃不愁穿,鄉親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

2015年至2020年,湖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設定的目標是10000元,當時已經認為是很高了。而實際結果,人均純收入由2299元增至11945元,大大超出了預期。

保障義務教育,將笑容印在孩子們臉上——

“我會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未來的命運!”2020年12月21日,新田縣芙蓉學校七年級10班學生何時斌流利地朗誦完英文,笑著告訴記者。

“我真的可以在這里上學嗎?” 何時斌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次踏進這所教學設施一流的校園時,按捺不住的激動。

那是2019年,初秋暖陽下,他和同學們新奇地探索著:多功能教室、航模教室、體育館、音樂室……最意想不到的是,學校離家那么近,上學只需十幾分鐘。求知的火焰在少年們胸中熊熊燃燒。

截至目前,100所芙蓉學校已全部開工建設,招收貧困學生14639人。奔跑追夢,不再是一句虛無的口號。

送教上門、智志雙扶、家庭輟學學生勸返率100%……祁東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從山間野草地,唱到牛年春晚大舞臺,歌唱的是更好的明天,代表的是未來的希望。

保障基本醫療,小康路上,不讓一戶人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覆蓋范圍,貧困患者縣域住院就診率超過90%。

保障住房安全,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爛木屋里住了一輩子,沒想到這等好事也能輪到我!”

古丈縣斷龍山鎮米多村村民向功述家門口,至今保留著低矮的祖屋,人畜混居、漏風漏雨、臟臭旱廁……在危房改造政策支持下,他住進了整潔敞亮的三層樓房。

截至2020年底,我省農村危房改造175萬戶,總量居全國前列。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被國家確定為農村危房“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省份。

時代大潮,改變最深刻的是人。

華容縣三封寺鎮蓮花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密芝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鎮農技部門的帶領下,他將家中10余畝水田全部發展稻蝦種養。不僅水稻收成不變,每畝田還能多收獲上百公斤小龍蝦,收入比過去翻了一番。

“扶貧政策再好,也要自力更生。要是頭上還戴個貧困戶的帽子,誰放心把女兒嫁到我家來?”劉密芝還清了欠款,2016年主動申請脫貧。

“精神貧困”,是不少貧困戶致富路上一道難過的坎,一個難爬的坡。

株洲市淥口區創新“脫貧立志、星級創建”活動,為貧困戶“評星定級”,既補“物質短板”,也補“精神短板”,不斷點亮脫貧之路。

“自己拿3顆星,看到別人拿了8顆星,心里很不是滋味。”家住古岳峰鎮白壁村有著四級傷殘的貧困戶李明光說,過去自己總是認為,沒有吃的反正國家會給,平日無所事事,就是打牌混日子。評星活動開展之后,公示欄里的“星星”成了動力和目標。

為了多攢幾顆星,李明光白天在村里工廠打工,下班后回家養兔、養雞,除了搞好家里衛生,還參與村里公益事務……很快榮升為“6星村民”。

“爭取拿10顆星!”2018年,李明光不僅贏得了榮譽,還成功脫貧。

在脫貧攻堅這場撼天動地的戰役中,全省各地跟淥口區的貧困村一樣,脫貧內生動力不斷激發,在三湘四水形成奔涌浩蕩之勢。

提振精氣神,脫貧摘帽是必然的,鄉村振興成為奮斗新起點。

從“地里沒礦,山上沒景”的窮鄉僻壤,到“伸手摘果,下田有魚”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沒有單位掛點駐村,也沒有大筆資本注入,距離新化縣城38公里的油溪橋村,靠的只有一雙雙奮斗的雙手。

稻田養魚、水田養甲魚,讓村民們掙到了“第一桶金”;種上“四季瓜四季果”,產業發展不落一戶、不少一人。

穿村而過的油溪河也成了資源,村里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油溪橋旅游文化產業開發公司,越來越多外地老板慕名而來,加速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歷史長卷,如畫村莊,走完了脫貧摘帽的艱辛歷程;望向前方,鄉村振興,正激勵三湘兒女奔跑永不停歇!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曾令無數人贊美與向往的美麗瀟湘,站上歷史的新起點,回首這場歷數載之久的攻堅之戰,猶如一曲“大地頌歌”震撼心靈,無不讓人感慨“江山如此多嬌”!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