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一区二区,日韩成视频在线精品,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中國鄉村振興在線 >  本網獨家

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內在邏輯、主要路徑及政策建議

時間:2021-11-11 11:04:58 丨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丨 作者:葛全勝 王介勇 朱會義 丨 責任編輯:楊霄霄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黑土地肥力高、適耕性強,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中國境內的優質黑土地主要集中于東北地區,已開發為耕地的面積達?2.78?億畝,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4%,是國家糧食安全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受?20?世紀至今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利用及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這片黑土地逐漸“變薄、變瘦”,退化問題日趨嚴峻。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工作,2021?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將黑土地保護提升為國家戰略。中國科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針對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科技需求,啟動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工程(黑土糧倉)”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旨在開展黑土地保護關鍵技術攻關與集成應用示范,構建黑土地保護利用系統解決方案,并打造東北黑土區鄉村振興示范樣板。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緊迫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如何科學理解并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以黑土地保護促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提升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水平,是當前東北黑土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東北地區黑土地利用與鄉村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與難題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問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實施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了黑土地保護力度,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措施,以及關鍵科技創新和示范應用推廣,東北地區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我國黑土地退化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同時,農村空心化問題越發嚴重,農村產業呈現單一化,鄉村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甚至出現衰退問題。黑土地保護利用與鄉村發展陷入“兩難”困境,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東北黑土區鄉村常住人口快速減少,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明顯弱化。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2020?年東北三省鄉村常住人口減少?1?919?萬人,2020?年?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例達到?15%?以上(表?1)。一方面,農業勞動力以老齡化人口為主,習慣采用傳統耕作方式,不愿主動學習和采用黑土地保護技術;另一方面,由于鄉村勞動力流失,農戶之間土地流轉較為普遍,大多數土地承包經營主體以追求短期土地經濟產出最大化為主要目標,高強度開發利用黑土地。土地直接經營者拿不到耕地保護與糧食補貼,不愿采取有效保護性耕作措施。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過程中,誰是黑土地保護的責任主體,誰是黑土地保護受益主體,仍不明確,這導致黑土地保護的責任不實、動力不足。

以糧食增產為導向的高強度開發利用增加了黑土地退化風險。自?20?世紀末,由于黑土地肥力下降,農戶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業收入,不斷增加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2020?年吉林省畝均化肥投入?24.8?千克(折純量),比?1990?年增加?8.3?千克。同時,東北地區還加大邊際土地開墾,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耕地面積比第一次全國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分別增加?2.05×106 hm2?和?4.05×106 hm2?,而這些新開發土地主要為邊際土地,存在退化風險。將全國產糧大縣范圍與黑土地退化程度空間分布圖疊加分析發現,黑土地中度以上侵蝕面積有?41.50%?分布在東北黑土區產糧大縣(圖?1)。這些糧食生產大縣增產穩產責任大,長期以增產為導向的高強度利用加速了黑土地退化過程。

鄉村貧困問題與黑土地退化問題高度重疊。貧困與生態退化總是相伴而生,這一現象在我國東北地區依然存在。由于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不足,傳統種植業仍是眾多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農民不斷加大黑土地開發利用強度以增加收入,重用輕養問題較普遍,因而導致土地退化。同時,黑土地退化又限制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更加困難。將原國家級貧困縣范圍與黑土地退化程度空間分布圖疊加分析發現,黑土中度以上侵蝕面積有?41.25%?分布在原國家重點貧困縣(2020?年底這些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該區域集中了?70%?左右建檔立卡人口(圖?2)。雖然這些縣已經脫貧摘帽,但土地退化仍是該地區鄉村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單一的黑土地保護措施不能解決黑土地退化與鄉村衰退綜合性問題,難以形成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效機制。近年來,國家黑土地保護行動主要以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措施為主,強調通過增加有機質、培肥地力、減少化肥農藥投入阻控黑土地退化,但是對于黑土地保護的主體責任、動力機制、功能提升、價值實現等方面考慮較少,尚未從鄉村人口變遷、土地利用和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整體性解決方案。這導致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責任不實、動力不足、目標不清,難以建立長效保護機制。

黑土地保護利用是東北地區鄉村振興的前提與保障

土地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性資源,用好養好黑土地是東北黑土區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也是全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加強黑土地保護是提升東北地區糧食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2019?年東北黑土區水稻、玉米、大豆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8.55%、41.81%、60.30%。目前,東北黑土區糧食產量和糧食調出量已上升至全國總量的?1/4?和?1/3。用好養好黑土地,確保東北地區糧食穩產增產,是全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加強黑土地保護是實現東北地區產業興旺的根本保障。黑土地資源是東北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先天優勢條件,是實現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根基。用好養好黑土地,充分發揮黑土地資源肥沃、健康、集中連片的優勢,推進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綠色化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有利于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加強黑土地保護是促進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舉措。黑土地上蘊含著豐富的農、林、水、生物資源,與山、水、林、湖、河等共同組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加強黑土地保護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減輕水體污染、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同時,優質黑土地資源和生態條件是發展綠色農業的基礎,有利于提高綠色生態農產品比重,促進和支撐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黑土地保護是實現農民生活富裕根本保障。土地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用好養好黑土地是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基礎保障。通過加強黑土地保護,提升黑土地價值和經營收益,從而促進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實現生活富裕。

生態文明建設對統籌黑土保護與鄉村振興提出新要求

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傳播,全社會對保護與發展關系的理解已逐漸從對立走向統一。人們已經認識到,工業文明理念下追求糧食產量和土地經濟效益的高強度土地利用,必然導致黑土地利用陷入“高強度利用—土地有機質減少—增施化肥農藥—高強度利用”的惡性循環,最終引發黑土地退化和鄉村經濟衰退。因此,必須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為著眼點,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上,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需堅持以下三大理念和原則。

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恪守和順應自然規律,保護好黑土地生態系統;以黑土地適宜性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合理開發利用黑土地;優化鄉村生產力布局,夯實鄉村振興自然生態與資源基礎。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共贏。發展不能破壞,貧窮不是生態。一方面,要加強黑土地保護與生態修復,不再以犧牲黑土地資源換取短期經濟利益,轉變高強度不合理的黑土地開發利用方式,阻控黑土地退化趨勢,形成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發展方式;另一方面,要把優質的黑土地資源轉變為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發展綠色產業,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實現黑土地資源的價值轉換。

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一切發展和保護都是為了人民的思路。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目標,統籌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戰略實施。我國與美國、烏克蘭等國家黑土地退化問題相似,但是國情不同。由于東北地區農業人口數量大、糧食安全責任重,不適宜采用大規模休耕和粗放式保護性措施。因此,必須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保障人民利益為核心,探索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模式與實現路徑。 

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主要路徑

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以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為共同目標,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鄉村需要探索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路徑。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為指導,通過實施生態經濟化與經濟生態化策略,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實現以保護促振興、以振興強保護(圖?3)。一方面,大力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通過采取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工程治理措施,實現養好黑土地,夯實“綠水青山”生態基礎;另一方面,著力推進鄉村振興行動,通過發展現代產業與制度改革探索,實現用好黑土地,建立“金山銀山”價值實現機制。

統籌配置黑土地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的要素資源

推動鄉村組織整合,明確黑土地保護主體責任與利益關聯機制。黑土地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行動必須依賴強有力的組織主體。以黨建引領打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鄉村基層領導組織。明確基層領導組織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領導責任,帶領農民群眾和其他生產經營主體主動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和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重點圍繞黑土地保護工程項目,通過創新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引導農民參與分工與協作,發展農業專業化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夯實黑土地保護主體責任。按照“誰管誰負責、誰用誰保護”的原則壓實保護責任,推行黑土地保護利用田長制,明確每一宗土地的保護責任人和保護受益主體。通過實施鄉村組織整合,解決黑土地誰來保護的問題,以及保護好如何受益問題,從而提升黑土地保護積極性,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推進鄉村土地整合,促進黑土地規模化經營與農業提質增效。土地規模化經營有利于加強黑土地保護和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有利于黑土地保護技術落地實施,包括使用大型農業機械、秸稈還田、深松深翻等;同時,還有利于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實地調研發現,相同等級的耕地,農墾大規模土地經營方式比小農戶經營平均單產高?25—50?千克/畝,收益高?10%?左右。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應通過實施土地整合整治工程、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加大補貼支持力度等措施,提升土地規模化經營水平。具體包括?3?個方面:大力實施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整治歸并細碎零散耕地,復墾農村閑置廢棄土地,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建設集中連片高標準基本農田;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創建公平、公正、公開的土地流轉環境,充分發揮各地土地產權交易平臺的功能,健全以促進黑土地保護與價值提升為導向的土地流轉交易制度;加大土地規模經營政策支持力度,鼓勵新型農業主體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優化財政補貼支持政策,重點支持采取保護性耕作措施的新型經營主體。

強化鄉村產業整合,促進黑土資源與生態價值顯化。整合提升鄉村產業,推動鄉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黑土地農產品價格和附加值,促進黑土地資源與生態價值顯化,才能真正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具體應考慮?3?個方面:著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通過使用綠色生產技術和減少化學品投入,促進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使得污染物排放與農業增收脫鉤,從而改善水土氣生等產地環境要素,推動黑土地綠色種植或有機轉化,產出優質糧食和農產品,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牧種養循環農業。根據黑土地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以縣域為單元進行種養平衡分析,合理確定種植規模和養殖規模,推進適度規模、符合當地生態條件的標準化飼草基地工程建設;并就近就地消納養殖廢棄物,推廣有機肥還田利用,促進農牧種養循環發展。推進鄉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打造以黑土地農業為基礎的全產業鏈,提升黑土地農產附加值。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黑土農業效益和競爭力,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分類實施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統籌策略

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需要考慮區域自然本底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根據黑土地退化類型與鄉村發展的制約因素,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制定差異化保護與發展策略,確定不同類型區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協同路徑與共贏模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將村莊劃分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4?種類型,分類實施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統籌策略。針對集聚提升類村莊,實行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采用秸稈還田免耕、土壤多源增碳等保護技術措施,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推動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  針對城郊融合型村莊,提升黑土地景觀文化與休閑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推進農村城鎮化和產業融合發展。針對特色保護型村莊,保持傳統土地經營方式。采取修建梯田、淤地壩等工程技術措施,重點加強黑土地保護;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凸顯鄉村生態價值,實現在黑土地保護促進鄉村振興發展。針對搬遷撤并型村莊,著力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建設集中連片高標準基本農田,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表?2)。

系統制定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整體解決方案 

改變過去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單一工程技術模式,針對典型村莊黑土地退化、農村人口空心化和農業低效等系統性問題,統籌考慮黑土地保護實施方案和鄉村振興建設行動,形成系統化解決方案,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引領東北地區黑土地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發展。重點考慮?2?個方面:①統籌配置鄉村土地、人口、產業等要素資源。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農業勞動力流失,以保護黑土地和保障產業發展用地為前提,優化要素結構、提升地域功能、重塑鄉村形態,促進土地-人口-產業要素的系統耦合,從而實現鄉村地域經濟、社會及生態協同振興與共贏發展。②開展典型村莊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統籌實施示范。研制黑土地退化阻控與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有機融合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技術體系,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共同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與鄉村建設行動,打造東北地區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政策建議

建立健全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統籌領導機制

進一步強化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政治責任,建立統一的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領導指揮機構。東北四省(區)成立由省(區)黨委和政府直接領導,由發展改革、農業農村、鄉村振興、財政、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水利等部門組成的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指揮,協同開展工作。構建以黑土地保護、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為核心目標的考核監督體系,由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等主管部門,加強對東北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工作統籌指導和監督考核,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確保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與鄉村振興行動落到實處。

統籌協調黑土地保護工程與鄉村振興建設規劃

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統籌考慮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規劃,協調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建議將黑土地保護作為核心內容納入東北四省(區)鄉村振興規劃,將黑土地保護與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文化振興密切結合起來,把黑土地保護落實到鄉村振興具體行動中去。根據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總體戰略部署,東北四省(區)及所轄地級市應制定黑土地保護工程專項規劃,針對黑土地退化重點區域采取工程措施解決土壤風蝕、水土流失治理等難題,將重點項目納入國家項目庫,爭取財政資金支持。

推進黑土地保護制度創新與改革試點

創建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改革試驗區,整體納入東北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體系。依托東北地區的黑土地資源優勢、堅實的工業化基礎和良好的區位條件,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改革試驗區,推進深層次土地制度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突破,激發黑土地保護利用動力和鄉村振興動力,激活要素資源潛力。重點推進?4?個方面的試點:推進耕地保護補償改革試點。綜合考慮耕地面積、質量,以及糧食播種面積、商品率等因素,建立黑土地保護補償機制,激勵生產主體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探索以黑土地保護為核心的碳排放交易制度。顯化黑土地保護生態價值。推進土地產權制度創新。在土地三權分置框架下,明確黑土地保護的責任與受益主體,加強對土地流轉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主體黑土地保護的約束機制。鼓勵小農戶規模化經營,建設農業生產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探索東北黑土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式。促進黑土地生態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創新黑土地保護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實現路徑。 

加強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與集成應用示范

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建制化力量和學科布局完備的優勢,集全院相關學科領域優勢力量,聯合高校及農業科研院所,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與集成應用示范。開展黑土保育與修復、土壤養分平衡、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術攻關,突破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技術瓶頸。聯合地方政府與科研院所,建設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示范區與野外試驗臺站,打造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模式示范樣板,為黑土地保護性利用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著力提高種植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學施肥、耕地保育水平,使之成為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推廣應用的中堅力量和農業生產主體。

(作者:葛全勝、王介勇、朱會義,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