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一区二区,日韩成视频在线精品,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在線> 要聞>

烏蒙花盛開 故雁歸巢來——云南昭通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掠影

2024-11-20 09:3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各民族感恩奮進“心相連”、賡續血脈“力相聚”、互嵌交融“道相通”……近年來,地處烏蒙山腹地的云南昭通市推動各族群眾“聚起來”“融起來”“富起來”,蹚出和睦和諧新路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烏蒙山山連山,各民族手牽手。如今,烏蒙山區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共同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共促互嵌交融 攜手守望相助

昭通市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全市635萬人口中十分之一是少數民族、185萬脫貧人口中十分之一是少數民族、1235個出列村中十分之一是民族村,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居地區。

“十三五”期間,昭通實現8.26萬戶35.47萬人搬入新家園,其中,少數民族群眾3.67萬人。“我們推動易地搬遷聚起來、轉移就業融起來、團結奮斗富起來,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昭通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戈昌武說,特別是在搬遷工作中,既“搬遷”又“后扶”,既“上樓”又“上崗”,推動各民族共居共融、共建共享、共事共樂,融合發展。

原來的生活環境、現在的家園……彝良縣發界街道鄉愁記憶主題館圖文并茂地呈現著搬遷群眾生活變化。“現在和老家比好太多了。”60歲的搬遷群眾李大剛說。幾年前,李大剛一家從蕎山鎮搬到縣城發界街道團結社區,在社區幫助下,他有“班”上,妻子當了社區保潔員,一個孩子在藥店做銷售員,一個孩子讀初中。

發界安置區是彝良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團結社區是發界安置區的4個社區之一,社區有18個居民小組,居住著9268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36人。“我們堅持組織貼心、治理安心、培育潤心、發展齊心、服務暖心‘五心’服務,共筑宜居家園。”社區黨委書記馮莉說,社區探索構建“以人聚城、以城會產、以產興城”的互嵌式幸福新社區。

李大剛還是社區“松柏調解隊”的成員,平時開展常態化巡邏,促進社區和諧共融。前不久,社區一對夫妻吵架,老李去挨個做工作,最后夫妻和好。李大剛說,在社區這個大家庭里,各民族都是兄弟姐妹,相處和諧。

“培育潤心,共建社區團結進步精神家園。”馮莉說,社區依托鄉愁記憶館,把村史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宣講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團結發展故事,舉辦文體活動,通過唱民族團結進步之歌、繪民族團結進步之畫、跳民族團結進步之舞,促進各族群眾人心歸聚。

巴食川珍竹筍加工基地2020年9月在安置區建成投用,目前有四條生產線,帶動穩定就業192人,包括漢族、苗族等6個民族。“最多一天可包裝百箱,常年都可上班,收入不錯。”40歲的彝族群眾李如蘭老家在距安置區近百公里的奎香鄉,如今住進120平方米的樓房,騎著電動車上班。她笑著說,自己來廠里三年了,現在生活安逸得很。

“我們通過‘五抓五促’推動安置區繁榮穩定發展。”發界街道黨工委書記楊鑫說,通過抓服務促融入、抓產業促就業、抓就業促增收、抓治理促穩定、抓民生促發展等舉措,推動安置區互嵌融合繁榮。

鎮雄縣搬遷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南臺街道沛澤苑社區,居住群眾7400多人。“我們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融入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沛澤苑社區黨總支書記秦雪芳說,打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和諧家園。

據介紹,社區結合主題黨日活動,每月定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各族群眾踴躍參與唱歌跳舞、座談、做手工、織毛衣等活動,讓大家在互相交流中融入社區生活。“苗族群眾吹蘆笙,彝族群眾跳舞,大家在一起很開心,日子過得順當。”能歌善舞的彝族群眾康美玲說。

“易地搬遷安置區唱響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旋律。”昭通市搬遷安置局負責人說,昭通通過互嵌安置謀融合、分類管理優服務、精準幫扶助發展、示范創建促和諧等舉措,推動各族搬遷群眾在安置區廣泛交往、團結互助、共同發展。

借優勢搭舞臺 打造“歸雁經濟”

在位于鎮雄縣以勒鎮的五金高新產業園,鈑金、噴涂、加工、裝配等生產線有序運行,以門窗、鎖具等為主的系列產品從這里走向全國。一個頗受關注的“中國西南五金城”正強勢崛起。

看著訂單穩中有升,首批入駐產業園的鎮雄籍企業家吳長斌堅定了返鄉創業決心。他在外打拼20年,在浙江成立公司。產業轉移、西南市場銷售占比大、家鄉政策好等“諸多好處”吸引吳長斌返鄉,他爭當返鄉“頭雁”,帶回一批技術成熟的“歸雁”。吳長斌說,招商部門到浙江洽談,根據企業需求建廠房,在商會組織引導下,12家公司“組團式”簽約。

鎮雄總人口171萬人,省外務工人數常年保持在41萬人以上,全縣有9.8萬名縫紉工、10.2萬名五金工。目前,當地加大外出務工群眾返鄉就業創業的引導力度。鎮雄縣委書記肖順興說,我們堅持“規模外輸”和“有序回引”相結合,采取聚焦資源招引一批、大眾創業孵化一批、依托園區聚集一批、壯大產業吸納一批,承接中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推動“勞務經濟”向“歸雁經濟”逐步轉變。

“公司享受園區多項優惠政策。”吳長斌說,跟著自己從浙江返鄉的“歸雁”有50多人,公司用工高峰期有工人500人左右,大部分是鎮雄當地的五金工,返鄉創業能帶動更多老鄉在家門口就業,實現自身發展與家鄉發展共贏。

懷揣著同樣的信念,36歲的劉慶波也成為“歸雁”。在浙江拼搏多年的他創立公司,如今也返鄉投資建廠,建設標準化廠房3萬余平方米,目前有180名工人。“廠隨人走,人伴廠遷,目前已吸納上千人就業。”鎮雄縣產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汪紅男說,產業園目前已建成標準化廠房10.3萬平方米,入園的4家公司已投產。

據介紹,緊盯五金產品生產、流通、銷售三個關鍵環節,鎮雄將縣城和以勒縣域副中心一體化進行打造、產供銷聯動發展,加快五金產業園區建設,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推動產銷聯動發展,推動五金高新產業園生產加工業態與縣城億聯國際商貿城銷售業態有機結合。億聯國際商貿城負責人彭作倫說,商貿城A區11萬平方米已建成運營,招引入駐商戶482家,其中返鄉創業商戶322家,直接帶動就業約3000人,商貿城B區正加快推進,已提前完成招商350家。

不僅如此,鎮雄還大力建設紡織服裝產業園,已建成標準化廠房和配套設施20.4萬平方米,入駐園區企業10家,直接吸納返鄉人員在廠區創業就業2700余人、分散居家就業300余人。鎮雄人胡勇從事服裝行業10多年,在浙江創立公司,得知家鄉建起紡織產業園,便回鄉創辦云南博燁服飾有限公司。“這棟樓都是我們的,三四樓是縫制生產車間。”胡勇說,公司目前有320名員工,大多數是附近安置區的搬遷群眾,其中脫貧戶92人。

34歲的胡桂飛是3組帶班組長,曾長期在外務工,今年8月來公司上班,丈夫在縣里從事家具安裝工作。“我們小組有50多名工人,各民族的都有,大家齊心協力把各道工序做好。”她說。

據介紹,通過打造“人回鄉、錢回流、企回遷”的“歸雁經濟”,昭通努力構建興產業、促創業、帶就業“三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堅持“技能化+專業化+品牌化”,打造“昭陽建工”“鎮雄五金工”等昭通特色勞務品牌25個、省級勞務品牌5個、帶動就業57萬人,推動勞動力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2021年以來,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19.7萬人次,其中少數民族勞動力1.62萬人。

“各族群眾輸出的是勞動力,回來的是生產力。”昭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羅以鑫說,圍繞綠色硅鋁等“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引流推動返鄉創業,攜手各民族共同富裕,今年以來,全市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達到3.5萬人。

大關縣靖安安置區店鋪林立、攤販云集、車水馬龍,儼然一個“崛起的縣城”。26歲的搬遷群眾唐遠城是安置區“創業達人”。他在安置區經營一家海鮮批發店,生意紅紅火火。“鮑魚、基圍蝦……有30多種海鮮產品。”唐遠城說,如今人越來越多了,生活品質也越來越好,安置區已有6家海鮮產品店。

2023年,全市有少數民族人口的脫貧戶和“三類對象”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17.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個民族鄉、145個民族村全部實現水電路網物流“五通”……昭通全力促進各民族共創發展之業、共抓民生之本。“外輸內引強互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楊蕾說,各民族一家親,唱響團結幸福曲。

傳承紅色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赤水河奔流不息,兩岸崖壁高聳若畫屏鋪展,平整的水泥路通到用閑置房改造成的民宿前,女兒打理著村里第一家咖啡店……這場景是49歲的村民鄭祖忠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一家五口曾住在60多年前建的石木結構老房子里,以為生活不會有大的改變。

鄭祖忠的家在威信縣水田鎮龍洞村灣頭村民小組,核心區農戶48戶157人。這里一面臨水、三面臨崖,有石壁、石筍等豐富的“石”資源,被稱為“崖上石寨”。2021年,村里力推鄉村旅游業發展,號召大家發展民宿。“龍洞村有厚重的紅色文化、優美的生態風光。”龍洞村黨總支書記郭政說,我們采取支部引領帶著建、發動群眾共同建、專家指導創新建、整合力量高效建“四建”模式和黨員群眾聯合建、公司農戶聯合管“兩聯”機制,打造崖上石寨鄉村振興示范點。

在黨員的帶領下,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堅持尊重村民意愿、利用紅色元素、保留石頭特色、美化村容環境原則,黨支部組織黨員、群眾一起參與村莊規劃,通過充分討論、集思廣益,形成一致的建設意見。鄭祖忠拿出兩間房改造成民宿,開了咖啡店。“房屋改造和咖啡店裝修都是有相關資金支持的。”如今民宿和咖啡店由村集體負責運營,他和家人負責服務,除務工收入外,還有村集體經濟分紅。

通過村民參與,夯實旅游基礎,修建了配套基礎設施。目前,村民利用閑置房屋進行維修加固和外部改造,已建設民宿6家。“村里引進廣東一家集團,并成立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分三期開發運營赤水崖景區。”水田鎮黨委書記王靈說,以前影響群眾出行的“大山”變成群眾穩定增收的“靠山”,2023年,來龍洞村游客4萬余人,近兩年村集體收入逾50萬元,全村分紅34萬余元。

“崖上石寨”是威信傳承紅色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帶來改變的寫照。1935年2月,紅軍集結威信,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威信成為中央紅軍進入云南的第一站。現在,在扎西鎮石坎社區,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圖景正徐徐展開。

“小小的你們,也有使命和責任,要好好學習。”初冬時節,石坎社區黨總支書記武紹俊忙著對接前來開展紅色研學的學生團隊。威信縣第二小學的420名師生走進石坎社區莊子上居民小組,開展紅色文化課堂、聆聽扎西會議歷史、紅色文化衫制作等系列活動。

據介紹,威信縣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工程和鄉村振興示范點集群打造工程,將莊子上居民小組打造成集紅色教育、集體游學、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文旅融合示范點。今年9月以來,全縣中小學生紅色研學實踐教育在扎西會議會址等研學基地常態化開展。威信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周夢秋說,已組織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教育17期,參加學生逾6000人。

威信縣委書記李沅勇說,威信聚焦“紅色研學+”這個重點,按照分級分類實施、強化服務保障、辦好紅色教育的發展思路,結合“一院三園五館兩道十一個紅軍村”等紅色教育資源分布情況,大力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多措并舉豐富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和內容。

同樣是革命老區,在彝良縣小草壩鎮寶藏村,民族團結進步促鄉村振興如火如荼。乘著村里大力培育天麻產業的東風,38歲的白族群眾李錦琴于2021年在村里支持下探索電商直播,如今在小草壩鎮天麻國際交易中心成立公司,培育了5個直播團隊,銷售天麻等農特產品,年銷售額上千萬元。小草壩鎮黨委副書記李安林說,寶藏村有6個民族3900多人,近年來發展天麻、竹筍等產業,以民族團結進步為引領打造農文旅融合“秘境”景區,去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20萬元。

推進學習教育進學校、進單位、進家門,讓民族團結進步理念“飛入尋常百姓家”;依托扎西干部學院、羅炳輝將軍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和平臺陣地,開展宣傳宣講……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楊廷光說,昭通全面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堅持“口袋鼓起來”與“腦袋富起來”同步推進,賡續紅色基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記者王長山 林碧鋒)

【責任編輯:孔令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