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一区二区,日韩成视频在线精品,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在線> 要聞>

六盤山區的和美家園——寧夏固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探索實踐

2024-11-28 10:2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近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第八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入選“自然城市”平臺。此時,距離1972年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定義這里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已過去半個世紀。

固原市位于寧夏六盤山區,是西海固的核心區域,過去干旱少雨、山大溝深,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人戰天斗地,只為擺脫貧困。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考察時強調,好日子是通過辛勤勞動得到的。在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村黨支部增強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造福群眾功能,激勵和幫助群眾更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地克服困難,實現致富夢想。

如今,早已擺脫貧困的西海固在鄉村振興賽道上奮力奔跑。這里有看得見的綠水青山、不斷振興的紅火產業、宜居宜業的和美家園……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固原市六盤山區調研采訪,探尋西海固核心區如何實現舊貌換新顏。

寧夏六盤山,山巒如黛、草木蔥郁。資料圖片

1.家家有紅火日子

早上7點多,固原市西吉縣馬蓮鄉后莊村老漢馬振西便出門了。村子向南兩三百米,就是去年新建的集中養殖園區,遠遠看去,鋼結構的現代化標準圈舍,很是氣派!“租賃費一年500元錢,去年9月10日,我牽進去15頭牛,現在已經增加到30頭了,都是西門塔爾品種!”忙著添料加水的馬振西,不停地向調研組“炫耀”他的“牛”資產。

“在西海固很多鄉村,一頭牛的價值是多重的。蓋房娶親、老人看病、娃娃念書,哪個錢不是出自牛身上!”后莊村黨支部書記馬耀剛告訴調研組,養牛是當地的老傳統,牛壯不壯、多不多,直接決定村民的錢袋子鼓不鼓。過去,庭院養殖、人畜混居,天一變熱,處理牛糞等工作就變得十分艱難。對于像馬振西這樣的安置移民來說,新建的安置院子容納10多頭牛已是極限了。去年,政府投資900萬元給后莊村建設了出戶入園養殖園區,牛住上了“新房”。

“一期建了13個棚,全部租給村上養殖戶,現在存欄300多頭牛。二期馬上開建!”馬耀剛說,出戶入園讓村民的養殖積極性前所未有地高漲,“信心足得很”。

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固原市聚焦肉牛產業融入國內大循環目標,累計建設肉牛“出戶入園”養殖場103個,打造寧夏六盤山百萬畝飼草種植基地和百萬頭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千頭以上肉牛養殖示范村210個,萬頭以上肉牛養殖示范鄉鎮34個,肉牛飼養量突破100萬頭,全產業鏈產值達245億元,“六盤山牛肉”早已走出大山,登上一線城市的餐桌。

行走在西海固的鄉村,所見所聞令調研組頗為感慨。

“早上煮洋芋,中午蒸洋芋,晚上烤洋芋”,曾經,關于洋芋的食譜,道出了西海固一代又一代人對貧瘠土地的無奈。如今,隨著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改造,這個昔日果腹的“救命蛋”成了致富的“金豆豆”。土地回饋給人們更多豐饒的物產,還幫助人們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廣種薄收向產業化、規模化種植的“逆襲”。

初冬,在固原市隆德縣,隨著中藥材采收陸續收尾,很多客商前來收購藥材。不過,溫堡鄉前進村的中藥材種植大戶趙瀟瀟可沒打算這么早出手,“最近市場不太好,黃芪鮮貨價格比去年同期低了一兩塊錢”。她打算晾曬后先儲存,年底再賣。

隆德縣是六盤山“天然藥庫”的主要產區,黃芪、黃芩、黨參、秦艽、柴胡等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過去,大面積坡高地陡,沒有便利的灌溉條件,雖然家家戶戶種藥材,但規模上不去,頂多算是糊口的營生。這幾年,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推進,水利工程陸續覆蓋,中藥材實現機械化推廣種植,面積達23.4萬畝,總產量約2.2萬噸,產值11.7億元。

“坡改田,水也上山了,產量自然跟著提上來。拿黃芪來說,現在畝產有600到800公斤,比過去提高了兩三百公斤呢!隆德縣全力打造‘黃芪小鎮’,種植一畝地還補貼600元。”趙瀟瀟通過流轉土地,種植黃芪、銀柴胡等1000畝,帶動周邊不少農戶參與種植。

從“家無隔夜糧”到“家家好日子”,這片土地上的喜人變化還在上演。

目前,固原市冷涼蔬菜種植穩定在50萬畝,產量200萬噸以上,全產業鏈產值超過45億元,80%的蔬菜外銷到華北、華中、華南等地區。馬鈴薯產業建成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建成種薯繁育基地13萬畝,種植面積穩定在8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60億元。

前幾天,在上海舉辦的固原優質農特產品產銷對接會上,原州西藍花、西吉芹菜、隆德花菇、六盤山牛肉、彭陽辣椒等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客商,簽約金額達7億多元。“今年以來,我們先后組織百余家涉農企業到成都、長沙、北京等地展示展銷,累計簽約超34億元,六盤山區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農業的提質增效成為我們鄉村振興堅實的底氣!”固原市農業農村局市場信息科科長吳穎說。

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的農戶在田間采摘蔬菜。新華社發

2.抬頭見綠水青山

初冬的陽光灑在六盤山的梯田上,給靜謐的大山增添了些許暖意。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劉溝門村,村民馬成倉正在園子里給紅梅杏樹干涂白。“在咱們這兒,樹可金貴著呢,只要把林子侍弄好,不光生態大變樣,口袋也能鼓起來!”

的確,在西海固,樹就是命根子。“過去為啥日子那么難?自然條件差是重要的原因!”劉溝門村黨支部書記馬志祥帶著調研組走村串巷,邊走邊講不堪回首的苦焦光景。

關于給大山“剃光頭”,很多人并不陌生。“先是砍樹,樹沒了又打草的主意。春天‘鏟地皮’,山皮熟土兜到田里增點肥力,冬閑背簍子上山,把稀稀拉拉的柴草掃回來燒火取暖。”馬志祥告訴調研組,年年往復,綠色越來越少,山最終成了“禿頭山”,一刮風黃土蔽日。

通過查閱資料,調研組發現,這片“旱海”曾有千里沃野。歷史上,寧夏南部山區的清水河一帶,地勢高寒、水草豐美,一度是多方勢力爭奪的“膏腴之地”。直至明清,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開荒墾地、連年征戰,導致這里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旱時大地崩裂、雨時濁浪滔天,人的生存變得苦不堪言。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慢慢摸索出“人要生存,樹就得扎根”的道理。于是,這里便有了年年迎著漫天黃沙上山種樹的畫面。

“退耕還林,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綠化。當時雨水少得很,為了確保樹苗能活,彭陽還摸索出好法子,沿坡挖溝筑埂將雨水截流到溝,水不下山、泥不出溝。養活一片林子,可是費老大勁呢!”馬志祥感慨。

多年來,固原市推行“山頂檸條沙棘山桃戴帽,山坡地埂杏樹纏腰,庭院四旁栽種果樹花椒,河谷川臺規模發展蘋果梨桃,楊柳椿槐下灘進溝上路道”的綜合治理模式。這種模式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

數據顯示,2023年年底,固原市森林面積達234.05萬畝,約占寧夏森林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過去,蔡川村也是‘和尚頭’,全村4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愣是找不到碗口粗的樹。退耕還林這么多年,現在站在山頭向四周望,到處可見綠色。”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蔡川村黨支部書記楊小軍欣喜地發現,有了林,就有了雨,他查閱近些年的氣象數據得知,原州區的降雨量逐年增加,今年接近400毫米了。

“山綠”和“民富”仿佛是孿生兄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農民身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逐漸鼓起來的錢袋子。

“誰能想到當時為了防風固土去種樹,如今竟還‘變現’了!”楊小軍說,“早些年種的檸條,到了八九月份采檸條籽,晾曬后一斤能賣20多元錢,還是上門收購,這可是零成本的投資啊!”

調研組了解到,今年,蔡川村所在的寨科鄉,檸條、紅梅杏等經果林增收達413萬元,僅這一項預計帶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40多元。

無心插柳柳成蔭!在劉溝門村,當年治理荒山時種下漫山遍野的山桃山杏,也開始產生經濟效益。“到了采摘季,男女老少沒事就上山摘果子,果核拉到縣城加工廠,一斤兩元多呢,農戶平均能掙一萬多元錢!”馬志祥說。

綠水青山的甜頭可不止這些。近年來,固原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林,發展紅梅杏、蘋果、枸杞、梨等特色經濟林25.23萬畝,掛果面積13.6萬畝。林下經濟悄然興起,林禽、林蜂、林藥每年分別穩定在100萬只、10萬群、10萬畝,2023年林下經濟產業實現產值7.5億元。

在生態治理和修復中,固原市還結合當地特色林木種質資源優勢,加強苗木新品種的引進和野生樹種的馴化,逐步實現由單一的生態綠化造林苗木向景觀苗木、特色苗木、容器苗木、經濟林苗木多元化轉變,全市苗木保存面積13.42萬畝,全年銷售收入達6億元。

在固原市彭陽縣,紅梅杏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圖為農戶正在采摘紅梅杏。劉喜臣攝/光明圖片

3.群眾有了“主心骨”

在西海固,基層黨組織始終是團結群眾、凝聚力量的戰斗堡壘。

六盤山下的固原市涇源縣黃花鄉勝利村,一場降雪讓氣溫更低了。吃過早飯,村黨支部書記吳銀春匆匆來到村民吳畔舍家。“吳叔,今年村上的菇都出完了,你托管的菌菇賣了5900元錢!來,你點一下,可要收好呢!”說著,吳銀春掏出塑料袋包著的錢,遞到了吳畔舍手里。

“好呢好呢,多虧村上操心幫著管,我尋思明年還得接著種!”77歲的吳畔舍話語中難掩感激之情。

按照固原市深化拓展聯系服務群眾的黨員“掛聯諾”機制要求,村村實行黨員掛牌、聯系群眾、承諾踐諾。在勝利村,吳畔舍就是當年吳銀春“掛聯諾”六個脫貧戶之一。2022年,勝利村申請項目資金新建拱棚發展菌菇產業。“我動員吳叔買了1000個菌棒,從種植、出菇到銷售,村上操心著都管了。”吳銀春說,已有52戶群眾盤活房前屋后閑置土地自建小拱棚,種植香菇10萬棒,戶均增收6500元。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支部引領非常關鍵。現在全村‘掛聯諾’黨員有22名,全覆蓋幫帶119戶農戶,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帶著農戶全部參與到菌菇產業中,把農民增收的路拓得更寬。”吳銀春信心滿滿。

行走在山川峁梁,透過黨組織帶領群眾奮斗的鮮活故事,調研組看到,這里的人們有股打不倒的韌勁,一直憧憬充滿希望的美好生活。

固原市彭陽縣馮莊鄉小寺村,村上成立合作社帶著村民開展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的探索,大家拍手稱贊。黨支部書記王繼平告訴調研組,小寺村人少地多,耕地面積4200多畝,這幾年隨著年輕人外出求學務工,常住人口只剩100多人。

土地誰來種、怎么種?村民們一度想不出好辦法。2019年,寧夏開始推行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機會來了!“村里開會拿主意,‘兩委’班子里幾個致富帶頭人還給村民們講政策,大家覺得搞農技服務這事兒可以干!”王繼平說。

于是,村上整合各類項目資金,購置了大中型拖拉機等農用機械55臺(組),同時吸收周邊農民閑置農用機械90余臺組,統一納入合作社管理。“我們不光服務本村的,還跨村、跨鄉(鎮)提供農機服務,我們的農機服務輻射了三個鄉鎮的2800多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普通農戶等。”王繼平告訴調研組。

負責管理農機服務的小寺村致富帶頭人、村監會主任李世鐸說:“有了托管服務,地有人種了,還種得比以前更好,村上這些農機手也有干不完的活兒,村集體收入也大大提高!一舉多得嘛!”

據了解,目前小寺村9名“兩委”班子成員中,6名都是致富帶頭人,有種植大戶、養殖專家,還有勞務經紀人、經營能手。“致富帶頭人思路活、法子多,不管發展啥產業,村民只要跟著走,吃不了虧!”村民穆興榮說。

固原市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提質增效工程,共有2340名產業帶頭人進入“兩委”班子,638名被選拔為村黨組織帶頭人。全市累計培育產業帶頭人8803名,帶動8.8萬戶群眾流轉土地收“租金”、就近務工掙“薪金”、村社分紅拿“股金”、參與經營賺“現金”。在群眾心里,鄉村發展有了“主心骨”!

從曾經的“貧困樣本”到如今的“振興樣板”,西海固蝶變的故事,還在繼續……

4.經驗與啟示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關懷和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固原市成功翻越脫貧路上的艱難險阻,又在鄉村振興的接力長跑中,不斷破解農特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層次問題,努力奏響六盤山下的“致富曲”。西海固脫胎換骨,有幾點經驗可供借鑒:

突出特色農業提質增效,打造鄉村振興的強勁勢能。西海固群眾生活從“討要吃”到“倉廩實”的巨大轉變,在于鄉村特色產業的日益興旺。這些年,當地立足特色資源,建設高標準農田、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昔日“種下一袋子、收獲一帽子”的貧瘠土地上漸漸種出優質的農產品。通過科學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和養殖,六盤山區的冷涼蔬菜、牛羊肉等農產品逐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農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基礎。

持之以恒厚植生態底色,共同推進生態環境改善和人居環境改善。曾經的固原,“山是和尚頭,缺水如缺油,風吹黃土走,大雨滿山流”。面對極其脆弱的生態,固原市多年來傳承綠色接力,持續深入實施國土綠化、“三北”防護林建設、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區域造林綠化、寧夏南部生態保護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打了一場生態“翻身仗”。同時,積極順應群眾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新期待,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思路。例如,充分利用林地空間,創新采取林中養蜂、種植菌菇,林下養雞、種植中藥材,林內發展森林康養和休閑旅游等方法,打破了長期以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

建強基層黨組織,為鄉村振興插上有力雙翼。西海固的脫貧和振興告訴我們,哪個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得好,哪個村發展步伐就快。固原市堅持把熟悉農村工作、懂農業經濟、對農民有感情的干部調配到鄉村振興主戰場,讓村村都有震不垮的“主心骨”,讓群眾奮斗拼搏有底氣、有信心。特別是廣進優備村黨組織帶頭人、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他們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這部分“關鍵少數”最終帶領“絕大多數”實現素質整體提升,日子越過越紅火。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張文攀、閆磊,北方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副教授周晶,銀川科技學院數字與經濟管理學院專任教師辛文婧)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