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北京10月17日報道(記者 江玲 張寧銳 李培剛)
新聞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今年上半年,統一戰線共完成扶貧項目108個,直接投入幫扶資金1.4億元,舉辦各類培訓班(講座)35期,培訓各類實用技術人員4000多人,組織醫療衛生服務活動40余場,為2000多名患病群眾進行免費診療。
據中央統戰部信息中心介紹,2016年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通過專題會議、專家研討、論壇等多種形式,圍繞發揮優勢、統籌推進、提升實效等方面,研究參與脫貧攻堅的具體措施。統一戰線注重將自身優勢與定點縣實際需求相結合,圍繞實施項目、幫扶對象、具體措施、實現目標等與地方充分協商,形成合力推進定點扶貧工作。先后有20多位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同志帶隊赴定點縣開展調研,摸清貧困底數、確定具體項目、指導推動落實。
評論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法寶”,為世界反貧困事業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方案。
在第三個“扶貧日”來臨之際,中國網政協頻道(微信號:cppcc_china)采集各民主黨派定點扶貧成果和各民主黨派的扶貧品牌行動,講述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誕生的“中國故事”。
民革:在“去不得”的納雍,民革27年都干了啥?
扶貧坐標:貴州省納雍縣
品牌行動:同心·博愛行動
脫貧成果:20多年來,民革中央投入1100多萬元傾情幫扶納雍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其中,投入幫扶資金560多萬元,幫扶該縣新建和改擴建13所同心博愛小學;資助400多名貧困學生繼續學習;聯合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啟動教育扶貧計劃,為該縣培訓教師萬余人次;組織培訓醫護人員、農民致富帶頭人、企業家、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及全縣干部職工6000余名。各級民革組織還投入幫扶資金430多萬元,幫扶該縣新建以角、巴雍、路嘴、樂豐等村衛生服務中心,讓邊遠山村群眾看病不再難。此外,還聯系民革會員企業家共同投入100余萬元資金,幫扶青山村52戶少數民族群眾改建危房、發展以本地櫻桃為主的種植業、以本地特產糯谷豬為主的養殖業等。并爭取到總投資達100億元的納雍電廠項目落戶,實現了“煤從空中走,錢從天上來”的構想。電廠建設和投產帶動了煤炭開發,也帶動群眾發展蔬菜種植、牲畜養殖以及運輸、餐飲業,加快了該縣小城鎮建設步伐,有力拉動了地方經濟快速增長。
同心工程培訓
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櫻桃成熟的季節,各地游客和商販絡繹不絕。“山上十幾畝地都種上了瑪瑙紅櫻桃,今年又能賺個十幾萬元。”說起今年的收成,楊友能高興得合不攏嘴。
在厙東關鄉,農戶們 “騰籠換鳥”,實施“糧地種果”。“現在種瑪瑙紅櫻桃,比以前種玉米每年每畝地可增收近萬元。這兩年外出打工的都少了,種櫻桃的人多了,我們這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作為納雍“北大門”,厙東關鄉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方式擴大櫻桃種植面積,眼下已帶動1.2萬戶農民參與種植,總溪河兩岸的櫻桃“火”了,農民的腰包鼓了。
在貴州省納雍縣,類似于厙東關鄉這樣改變的還有許多。而20多年前,納雍縣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就在1992年民革中央首次組織農、林、牧等方面的專家對納雍進行了為期8天的扶貧考察時,不堪風雨的茅屋點綴著大山,交不起學費的孩子在鄉村小學前后徘徊,村民最常吃的是芋頭蘸辣子、鹽巴。而“納(雍)、威(寧)、赫(章),去不得”,是當時流傳于烏蒙山區的一句民謠,道出貴州畢節封閉落后,誰家也不愿把姑娘嫁到這里來。
之所以選擇這里作為定點扶貧聯系縣,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潔說:“當時的民革領導提出,我們要啃就啃硬骨頭,骨頭不硬沒有味道,所以就選擇了納雍。”
從此,“納雍不脫貧,民革不脫鉤,納雍脫了貧,民革不斷線”成為民革對納雍人民的莊重承諾,納雍的發展與民革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27年來,民革協助當地中共黨委政府,不僅推動當地改變了落后的面貌,更探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全黨聚力,為納雍扶貧
扶貧伊始,民革中央將工作重心放在了打造重點產業、提高當地財政收入上。經深入調研考察,民革中央提出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利用開發煤炭等資源優勢,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整體幫扶思路,并組織專家在設計規劃、管理體制、安全生產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指導性的建議和意見。在民革中央聯系協助下,2000年10月,總投資43.5億的一期120萬千瓦火電廠被國家計委批準立項并破土動工,2003年6月,二期180萬千瓦火電廠又落戶納雍。兩個電廠已成功并網發電,使納雍縣成為了“西電東送”、“黔電送粵”的重要能源基地,實現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煤電托起納雍縣”的構想變成現實,有了支柱性的產業,也就有了跨越式發展,實現農民脫貧奔小康的基本條件。
此外,總投資20億元的無機粉體環保紙項目也已具備機器設備進場安裝條件。有了支柱產業,納雍實現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群眾的小康路正越走越寬闊。
2011年,民革中央還探索建立了東部十省市聯手幫扶納雍工作機制。到現在,參與到畢節試驗區建設的地方組織早已不局限于十個省市,越來越多的民革地方組織把幫扶觸角伸向了這里。
這期間,一大批民革知識分子、企業家和其他社會人士為納雍付出了大量心血。許多民革黨員給納雍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河北資深創業教育專家任繼成教授在納雍舉辦了多期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班;安順蔬菜種植專家李國瑞一次又一次地趕往納雍,常年為農民進行商品蔬菜種植技術培訓……
教育先行,助力深化改革
“你幾歲了?”“十歲了。”“為什么不回家吃飯?”“家遠。”“中午吃什么?”“沒得吃。”2007年,核桃寨村小學門口的一次對話,深深震撼了民革黨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此后,他帶領集團在納雍建起了包括“3·20教育扶貧項目”、貧困生助學、師資培訓、學校修繕等在內的立體化教育幫扶體系,累計投入逾千萬元。2013年受幫扶的19名學生全部考上重點大學,在當地引起轟動。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民革始終認為,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提升貧困地區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脫貧的根本出路。二十多年來,民革始終堅持智力幫扶,積極調動各方力量,推動納雍把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把各項幫扶工作推向深入。
民革中央會同當地中共黨委政府,探索一條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核桃寨村,學校校長任村主任,村支書任學校副校長,交叉管理;學校教師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利用現場授課、遠程教育等手段為村民傳授文化知識,培訓農業技能,普及國家各項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規。各類學習培訓在更新村民觀念、提高村民技能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不少參加過培訓的農民成為養殖能手、種植大戶,率先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多年來民革中央還為納雍教育發展爭取總投資達1200萬元的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試點項目,動員社會力量捐資500多萬元新建改建擴建15所希望小學,動員民革中央機關捐款8萬余元資助貧困學生。多年來民革中央爭取資金400余萬元幫助納雍改善衛生條件,牽線北京發景綠色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資約60億元建設納雍縣人民醫院。在此基礎上,還幫助納雍爭取中國紅十字會撥款10萬元、省改水辦撥款300多萬元建立改水點126個,受益群眾11.31萬人。經過27年的幫扶,納雍縣GDP已突破30億元,成為全省進位幅度較大的縣之一。
產業扶貧,提升“造血”機能
民革組織蔬菜專家指導實施蔬菜示范種植項目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和積極支持。經過幾年努力,蔬菜生產不僅滿足了本縣的需要,還遠銷到四川、重慶等地。
根據納雍縣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民革組織專家編寫了《納雍縣主要蔬菜栽培技術》一書,免費發給農民群眾。到2006年,納雍縣已建立8個蔬菜生產專業村,以長溝村為代表的蔬菜生產基地,每畝最高產值達到8000元,戶均收入達2萬元。商品菜種植已經成為納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成為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提高縣級財政收入到實現農民個體增收,記錄了民革中央25年來幫扶納雍的歷程,也是民革中央面對新形勢下扶貧工作做出的思考和轉變。把生態農業產業作為下一步扶貧產業主攻方向,實現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使農民具有“自我造血”機能。納雍人民脫貧致富、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