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輸血”更“造血”,聽村支書的打油詩怎么寫
扶貧坐標:貴州黔西縣和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
品牌行動:同心·思源工程
脫貧成果:民建中央協調多家民建會員企業到黔西投資興業,助推特色產業發展,總投資70多億元,解決就業400人。為黔西縣、豐寧縣、黔西南州懷豐一級路、豐寧蓄能電站、畢節飛雄機場、黔西電廠二期等重大投資項目落地建設。資助黔西建設“同心·思源”生態農業園,種植高粱、櫻桃、黑莓等各類經濟作物9000畝;資助豐寧發展大棚蔬菜500畝,協調對接北京市場,增強當地的“造血”功能。
民建中央五年共投入各類資金2000多萬元,重點改善幫扶縣民生問題,新建、改建村級衛生室84所,捐贈救護車40輛,組織醫療專家開展送醫下鄉活動10批次、義診2000人次,切實解決就醫難問題;捐資100萬元實施畢節大海子同心新村飲用水源保護工程,協調200萬元用于黔西應對干旱災害,投資30多萬元修建抗旱水井及管道配套設施,解決飲水問題;在兩個扶貧縣捐建圖書室8個,捐贈圖書1萬冊、各類教學設施價值總計20萬元,培訓教師、醫生、基層干部和各類實用技術人才5000人次。培訓中小學教師1400名;通過“走進去、請出來”等方式培訓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275名。在兩縣修建沼氣罐800套,連續12年在豐寧開展送溫暖活動。
2016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率隊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
2004年前,這里曾山嶺光禿、房屋矮陋;這里曾經“交通靠走,通訊靠吼”;這里的百姓若想走出村子,必須翻過一段被當地人稱作“手扒巖”的懸崖,這里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2年,年人均收入214元,年人均糧食產量171公斤;這里可謂“一貧如洗”;這里的百姓,可以說 “一窮二白”,這似乎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地方……
如今這里一棟棟獨具苗家風情的新居錯落有致,這里已成為省級著名景區“烏江源百里畫廊”旅游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并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這里就是位于百里烏江畫廊鴨池河大峽谷的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一個有名的極貧村,也是民建定點扶貧貴州黔西縣的一個村。
在民建中央的黔西扶貧行動中,化屋可謂一個“起點”。
如何脫貧?如何致富?這些成了化屋村內祖祖輩輩,以及化屋村外的人探索已久的命題。
“我們去看了以后,覺得在這個地方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村民是能夠脫貧致富的。”由民建中央派到黔西掛職、現任黔西縣副縣長的李曄鴻這樣告訴記者。
多年之后,人們將化屋村作為典范,這樣總結道:化屋村這樣一個出了名的極貧村,為扶貧事業提供了“絕佳的戰場”——實現化屋“蛻變”,不僅事關千百化屋人的福祉,更關涉“摸索一條確實可行的幫扶模式”。
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
先是“輸血”。
筑路,修房,挖水窖,建沼氣池。
在民建中央和黔西政府的努力下,化屋村終于修通了與外界聯系的14公里油路,結束了千百年來不通公路的局面;同時,民建中央投入幫扶資金100萬元,在該村實施了175戶特色民居改造、近萬平方米的戶間便道和院壩石板化鋪設工程,戶戶通電,戶間便道縱橫相連;通過民建中央在新任鄉實施的“甘泉計劃”,化屋的村民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水窖,實現了家家通水……
至此,古老的化屋村呈現出一幅風光秀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面。但要真正實現“脫貧致富”,還有待形成自己的“造血機能”,融入社會的經濟發展大潮。
如何才能實現“造血”?民建中央和當地政府為化屋“把脈”,將發展旅游經濟和特色農業作為突破口。
2009年,化屋村新建了寨門、觀景臺、文化墻、村綜合辦公樓和3萬平方米的大型苗族花坡場,改、擴建了化屋碼頭和配置了3艘大型旅游船舶,對旅游公路沿線兩旁的植被進行了美化處理,還引資700萬元新建了化屋旅游度假賓館和接待中心,大大提升了化屋旅游的接待能力。與此同時,實施“東企西移”戰略,推動5家民建會員企業正式落戶黔西,幫助黔西在多個地區和場合開展項目推介、招商引資活動,為當地方經濟發展竭力“牽線搭橋”;
提供資金支持,幫助農民發展生態種植業和滾動養殖業,并引入龍頭企業,建立民建“同心·思源”生態農業示范園工程,以合同訂單式發展模式幫助群眾穩定增收;以“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有針對性開展鄉村干部、農村衛生人員、現代農業技能培訓,培訓人員近7000人次,同時積極聯系會內有用工需求的企業,推動當地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化屋自古好風光,山崎水秀車不通。民建幫扶傾情助,領導韜略匯宏圖。哈沖引來清泉水,羊巖修成通天途……”這段由貴州省黔西縣化屋村村支書鄒庚寫成的打油詩,真實反映了黔西縣化屋村受民建中央幫扶12年來的變化。
而化屋村的變化僅是民建中央幫扶黔西縣的一個縮影。
自2004年被確定為民建中央的重點幫扶縣后,“貴州黔西”,便成為民建中央及各級地方組織和會員“魂牽夢繞”的地方。民建中央十二年如一日,援助該縣實施扶貧項目150多個,投入幫扶資金4000多萬元;幫助招商引資,實現簽約資金70多億元;協調項目建設資金2.457億元,帶動投入1億多元。12年來,民建集全會之力,緊緊圍繞“助推發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態建設、示范帶動”等五大“同心”工程,在人力、財力、物力、智力上給予黔西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如今,民建中央正以一片赤誠之心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助力黔西新階段脫貧攻堅。
和黔西一樣,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也同樣是民建中央“魂牽夢繞”地方。這個當初由乾隆皇帝御賜取字“豐阜康寧”的縣,不僅沒有如愿的豐饒殷實,反倒因其是北京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庫的兩條河流潮河和白河的發源地,為優先保障供應首都用水水質,產業發展一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成為地道的貧困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民建中央已經連續幫扶豐寧22年,對這里的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農民脫貧、交通設施和社會事業給予了巨大支持。
如今的豐寧,也同黔西一樣,在通向致富的道路上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