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渠的險峻
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設備,就在腰間拴根草繩下到擦耳巖用錘子鑿。不知道什么叫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溝渠和草王壩人的心被沖得七零八落。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
有人斷言,草王壩的人就是這個命,別再想吃上白米飯。難道草王壩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輩輩受窮?“草王壩人祖祖輩輩盼水,我們共產黨人不去干這事,還有什么臉面去面對他們,不管有多難,就是要拿命去換!”黃大發思忖。
修渠失敗,黃大發沒有選擇蠻干。1989年,53歲的黃大發被抽調到楓香區水利站協助工作,他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不識字,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不懂測繪,就纏著技術員就著圖紙講解……三年時間,他積累了大量修渠知識。
黃大發要重啟修渠計劃。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支持,從當時并不寬裕的財政里劃撥6萬元資金和38萬斤玉米。
被貧窮和干渴沖散的人心還能聚齊嗎?為了檢驗群眾修渠的決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題:草王壩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湊齊1萬元現金,水利站技術人員馬上就位!
黃大發連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開會,決定按每畝土地39元逐戶收取集資款。動員會上,有人抵制。黃大發的舅公楊春發指著他說:“大發,你要把水引過來,我手掌心里煮飯給你吃。”散會后,楊春發還是悄悄將39元錢塞進黃大發的手里。
幾斤黃豆,幾只雞,幾斤蜂糖,陸陸續續湊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鄉場上賣了換錢,總算湊足了一大摞皺皺巴巴的集資款。
1992年春天,水渠動工。每天,兩百多人的隊伍跟著黃大發扎進深山修渠,施工隊負責在前面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著挑土方砌堡坎。